老党员邢念福:14岁参军杀敌报国 六十载扎根家乡建设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吕磊 通讯员 岳增彩 潘婷 济南报道
近日,莱芜区委组织部机关党支部组织开展“学榜样做先锋、明党史强党性”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探访全区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聆听革命故事,学习榜样精神,引导年轻组工干部立足岗位职责,发扬优良传统,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在部机关营造出了敢担当、善作为、讲奉献的浓厚氛围。
如今,解放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了七十多年,但在雪野街道邢家峪村的邢念福老人看来,一切却仿佛就在昨天。邢念福同志参与过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聆听他的故事。
死里逃生,年少从戎。1944年3月17日,日寇为寻找四支队在邢家峪的兵工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邢家峪“3·17”惨案。这天凌晨,日伪军1500余人包围了邢家峪村,实施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一日之间,全村死6人,伤30余人,烧毁房屋26间,掠走牲畜、衣物不计其数。邢念福当时只有12岁,他被自己父亲保护起来,藏身于栏棚之上,这才幸免于难。
看到昨天还笑着叫自己小名的邻里乡亲今日已是身首异处,小小年纪的邢念福心里渐渐埋下了保家卫国、上阵杀敌的种子。1946年,年仅14岁的邢念福选择背井离乡,参军入伍,成为所在部队里年纪最小的兵。“母送子,弟送兄,思念不知何日终”,就这样,带着不舍和牵挂,家里人把邢念福送上了战场。
披荆斩棘,功勋卓著。当年的解放军物资奇缺,不仅缺衣少粮,连武器弹药也无法充足供应。邢念福所在的连队只有三挺机枪,每个人配发四枚手榴弹,步枪和子弹数量都很少,更别提大炮坦克了。战士们舍不得用子弹,逼到绝境才会打上一枪。
战事吃紧,邢念福和多数新兵一样,没怎么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就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当时,敌人开着卡车在后面紧追,解放军就在前方埋地雷、炸公路,与敌人斗智斗勇,在敌我装备条件悬殊的绝境下保存着战斗力量。邢念福小小的肩上背着武器、被子、水壶和饭盒,跟着队伍一夜至少摸黑走八九十里山路,多的时候甚至能走到一百二十里。他个子小、力气小,但胆子大,敢打敢拼。尽管当时每天肚子里没有多少粮食,但他心里却装满了信念,这二等功和三等功的荣誉都是靠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换来的。
南下数载,难舍乡情。新中国成立后,邢念福跟随部队南下,最远到过福建。南下的这段时间,他被编入空军部队,负责雷达防卫工作。军队里的训练十分艰苦,每训练50分钟,只能休息10分钟。可就像邢念福说的那样:“共产党员从来都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作为从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共产党员,他连死都不怕,又怎么可能会被训练的苦和累打倒呢?不论是战场上还是训练场上,邢念福永远是斗志昂扬、一往无前。
1958年,邢念福到了复员的时候。很多战友选择留在了富裕的南方城市,后来有不少成了领导干部。可参军这么多年,邢念福依然想念家里的父母妻儿,想念家乡的煎饼和玉米粥,故土的一草一木在他的梦境里不知出现了多少次。最终,邢念福难舍故土情,选择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邢家峪村。
回到家乡,邢念福在生产队种麦子、种玉米、种地瓜,自己搭了个鸡舍养鸡,空闲时还参加了识字班,学习了速成识字法,还用拼音读会了2000多个汉字,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就这样,他将青春留在了邢家峪村,将退伍后的时光洒在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
沐浴党恩,幸福晚年。邢念福老人的家门口挂着三块牌子,两块是“光荣之家”,一块是“共产党员户”,每一块牌子都被擦拭得干干净净。进到小院里,各种家什摆放得整整齐齐,屋里也是一尘不染。老人虽然已近90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身上也还透着军人整洁利索的影子。看得出来,儿女很孝顺,将老人照顾得很好。临近中午时分,邢家峪村的“两委”干部为老人送来了6个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听老人说,这是集体给老人带来的福利。在邢家峪村,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到村里的“幸福食堂”吃午饭,80岁以上的老人则可以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我小时候没过一天好日子,没想到老了却享福了。现在这样幸福的日子以前可真不敢想啊,我们要知足,党的恩情比天大!”邢念福老人感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