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70后的人,一晃就是五十岁的人了。有的人,已经五十多岁了。
“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就看清了命运,哪怕使劲折腾,改变命运的可能性,相对来说,还是小了很多。当然,我们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就变得颓废。
有的人,还在为买房子、还贷款的事情奔波着,未来的一切,依旧要自己拼命去改变,再苦再难,也要自己扛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怀念童年的时光。
70后的人,农村出身的人占多数,对农村的生活,有特别的记忆。也许,你从十多岁开始,就走进了城市,然后在城市里安家了,但是你的骨子里,依旧是一个农民,夜里常常梦见农耕的生活。
周末,带着家人去城郊走一走,或者去看看风景。来个深呼吸,就可以闻到泥土的芬芳,似乎这就是童年的味道。我们的成长期,也可以说是“泥土里长出来的野草”。故乡的那片稻田,蓦然出现在眼前,绿油油的秧苗、黄澄澄的稻谷、火辣辣的阳光、清清的流水......
02
那时候,我们还小,也就十岁不到,但是我们已经是家里的劳动力之一了。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也不是吃饭,而是赶紧去稻田里看看。
天色已晚,父母还在稻田里忙碌着。我一路小跑,到了稻田边,帮忙除杂草,或者背着锄头、杀虫机回家。
母亲站在稻田中间说:“赶紧回家吧,把饭蒸好;记得喂猪,把牛赶回家......”
等我喂了猪、把牛赶到牛栏里,就已经天黑了。这时候,母亲才开始切菜炒菜,我就在一旁写作业。
母亲说:“种好了稻谷,我们家才有饭吃。”
父亲说:“今年的天气这么差,估计稻谷的收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家里,关于稻田的话题,永远都说不完。父母聊天的时候,像是在抬杠,又像是在发愁。
03
端午节前后,我和哥哥姐姐都必须去稻田里帮忙。
上午,我和哥哥扯秧苗,父亲赶着牛把稻田整平,母亲和姐姐插秧。到了下午,秧苗扯了很多了,父亲也整理了好几丘稻田,于是乎,一家人全部插秧。
我的家乡在山区,稻田多半是梯田,以种中稻为主。有的稻田很小,我和哥哥每个人负责一丘,两个人喊着“预备,起”,然后开始比赛,看谁插得更快。
有时候,为了赶速度,秧苗都没有插稳。隔一会,秧苗就浮出水面了,母亲因此常常骂我们。但是,骂归骂,母亲并不愤怒。
插秧的时候,母亲说:“插秧啊,其实是以退为进,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学问。”
如何以进为退呢?我和哥哥姐姐都似懂非懂。
母亲又说:“你想一想啊,我们在后退的时候,前面的稻田就变成了绿油油的了,是不是进步了呢?”
大道理,母亲也说不清。但是母亲的话,教会了我们,要做一个能进能退的人,不能够一根筋。
04
秋天到了,山里的风,一阵比一阵凉。稻谷开始变黄,然后变成金黄。
父亲把打谷机 搬出来,用稻草擦干净:“割稻子的时间到了,大家得加油啊。”
以前的打谷机,和现在的不一样。上面没有安装汽油机,需要用脚使劲踩。“打谷”完全是一个体力活,踩两小时打谷机,浑身冒汗,腿要发酸。
在割稻子的时候,母亲喜欢说:“今天不愿意弯腰,以后就没有办法直起腰。”
弯腰,是为了收获,只有收获满满的时候,自己才能直起腰说话。
每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人家里就会出现缺粮食的情况。这时,缺粮的人,就要厚着脸皮向粮食充足的家庭借粮食。想一想,向别人借东西的时候,要说很多好话,要欠一份人情,是不是直不起腰呢?
母亲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对儿女们的激励。
05
农忙的时候,我们村里的人,还喜欢互帮互助。
那时候,帮助村里人插秧、割稻子,不要工钱。只要下次自己家里有事情的时候,被帮助过的人,也来帮助自己就行了。互相帮助,也就是“换工”的模式。
记得有一年,邻居大毛帮我们家插秧三天。大毛家盖房子的时候,父亲去帮了五天工。父亲说:“大毛家很穷,我多帮两天,也没有关系。”
有的家庭,因为缺劳力,就捎口信,让亲戚来帮忙。到了插秧、割稻子的时候,一下子来五六个亲戚,家里热热闹闹的,两三天就把事情办妥了。
什么是幸福生活?当自己在城里混了很多年,发现真正的幸福,不是金钱多少,而是身边的人,是否善良,自己是否能感觉到温暖。
70后的人,在农村干活,往往可以看到很多温暖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村民的淳朴,这样的生活,虽然很苦,但是很幸福。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我们,在山坡上放牛,在稻田里插秧割稻子,在家里吃红薯稀饭,在田埂上扯猪草,在山里采野果......都是幸福的。
你小时候,插过秧吗?割过稻子吗?你还记得家里的那头老牛吗?再次回乡,你会发现,插秧割稻子的活,多半被机器取代了,干农活也变得轻松了。
一把秧苗、一株稻子、一条田埂、一道晚霞、一排脚印......在记忆深处,慢慢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