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值妈妈”守护新冠肺炎小病号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8月17日,南京市公共卫生中心里,一名感染了新冠病毒、刚8个月大的孩子,经历了20多天的治疗顺利出院。38岁的潘芳抱着孩子,叮嘱着家属出院之后的注意事项。看着幼小的孩子恢复健康,潘芳再也按捺不住喜悦,眼中泛着泪花。

潘芳是南京市儿童医院普外科的护士长。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她接触、治疗过的病人无数。这次,她来到了南京市公共卫生中心,负责南京市公共卫生中心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儿童的护理与治疗工作。

此轮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市儿童医院派出了多批医护人员,进入江宁区等地进行核酸检测工作。7月26日,潘芳报名参加的第二批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志愿服务队正准备出发,她突然在医院的工作群内得知,此行的任务有所改变。原来,南京市公共卫生中心收治了10余名感染新冠的儿童。对于14岁以下儿童的护理和治疗工作专业性较高。为了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医院决定让潘芳赶往南京市公共卫生中心,照顾患病儿童。

潘芳一行人共有8名医生、24名护士。经相关医护人员同意后,潘芳与同事们统计了感染儿童家人的情况。潘芳发现,15名感染儿童大多也有亲人在南京市公共卫生中心接受治疗。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需要来自亲人的关爱,给予他们战胜病魔的力量。”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潘芳将每个孩子的亲人都换到了孩子的病房。家人在身边极大地减少了孩子对于治疗的抵触和恐惧。

看着前一天还又哭又闹的孩子,现在已经能乖乖吃药。不少医护人员都惊讶地说:“这一招真灵!”

尽管如此,还是有两个孩子“落了单”。7月28日,刚满两岁的俊俊(化名)核酸检测呈阳性,进入公共卫生中心治疗。但是,他父母的核酸检测结果均呈阴性,按规定需要在指定的隔离点进行隔离。

就这样,俊俊成了少数没有家属陪护的患病儿童。刚进入病区时,俊俊低烧、鼻塞、并伴有轻微的流鼻涕的症状。看着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俊俊感到十分陌生。他又哭又闹,大喊着:“我要妈妈!”

为了照顾这个落单的孩子,潘芳就时常到俊俊的病区,同他交流:“你看,我们像不像动画片里演的大白?我们是来保护你的。”

病区的15名儿童多为轻症,按规定允许在固定范围内活动,以增强体质。为了减少俊俊的孤独感,潘芳将小朋友们都召集到俊俊的病房陪他聊天。几天下来,俊俊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7月30日,俊俊迎来了病房的室友明明(化名)。明明今年8岁,同他一起入院的奶奶由于病情的变化,被送往其他病区接受治疗。他也“落了单”。为了方便照顾,潘芳就将两个孩子安排在了一间病房。

治疗需要每天吃1~2次中药,这是许多小朋友都难以忍受的“苦药汤”。每到吃药时间,俊俊就又哭又闹。潘芳见状,就告诉俊俊:“吃了药才能好。你乖乖吃药,我就给你带棒棒糖进来。”

此后,棒棒糖成了医护人员与孩子们沟通的“最佳道具”。一次,潘芳还带来了零食大礼包,给他们惊喜。第二天,俊俊居然主动喝药了。看着懂事的俊俊,潘芳心中别提多高兴了。

进入隔离病区工作的时间为每班4个小时。每过4个小时,就会有下一班护士来换班。潘芳幽默地说:“我们就是孩子们的‘轮值妈妈’。”

喂奶、喂饭、喂药、换尿不湿、哄睡、洗澡、洗衣服……“轮值妈妈”给每一个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

1992年出生的甘聪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南京儿童医院工作,这次,他作为呼吸科住院医师支援南京公卫中心。

甘聪坦言:“这里除了需要穿着防护服,进行的工作和在我们医院是一样的,让我感觉很熟悉。”

患病儿童服用的药物在种类和剂量等方面,都与成人有区别。每天上午,甘聪都需要查看每一个孩子的恢复情况,并与其他医生交流,综合意见以改进治疗方案。

“入院治疗后,每一个孩子的康复情况都很好,最关键的还是心理问题。”甘聪认为,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就是陪伴。

8月5日,明明等3名小朋友生日将近。甘聪专门为他们带来零食、玩具等生日礼物。细心的甘聪还多准备了几份礼物,让明明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看着明明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甘聪非常有成就感。

“我们把进入病房叫‘进红区’。”但在潘芳看来,孩子们所在的病区并不仅仅是所谓的“感染红区”,更是孩子们在恢复健康之前的家。“家就要有家的样子,就要温馨而阳光。”潘芳说,这也是他们努力为孩子们营造的氛围。

“轮值妈妈”守护新冠肺炎小病号

“轮值妈妈”守护新冠肺炎小病号

“轮值妈妈”守护新冠肺炎小病号

“轮值妈妈”守护新冠肺炎小病号

“轮值妈妈”守护新冠肺炎小病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35 字。

转载请注明: “轮值妈妈”守护新冠肺炎小病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