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语言文字学科建设
为手语盲文规范化提供科学支撑
作者:顾定倩(《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组长、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行政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进入了一个“黄金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手语和盲文方面还有许多短版需要加快弥补。例如《第二期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21-2025年)》延续了一期行动计划的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手语和盲文的学科建设起步晚、专业人才匮乏。因此,在二期规范化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中提出:“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听力和视力残疾人公平接受高质量教育、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提供语言文字支持。”同时将“手语和盲文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作为未来五年的基本任务之一。
从一期计划到二期计划一再提出手语和盲文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是我国对手语和盲文工作认识上的一个深化。手语和盲文规范化工作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但由于各种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项工作缺乏强有力的学科支撑,缺少理论的指导,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走弯路的现象。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讲: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手语和盲文规范化不仅是一项工作、一项事业,同时,手语和盲文作为特殊语言文字也是一门学科,有其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它们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学习和研究,形成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手语和盲文规范化工作需要有特殊语言文字的学科理论指导,特殊语言文字的学科理论也必将在规范化工作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在我国已经到了必须尽快推动特殊语言文字学科建设,为手语和盲文规范化工作提供科学支撑的关键节点。
特殊语言文字的学科建设,需要依托专业来进行,大学是主阵地。不可否认,一个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要有学术积淀的过程,既离不开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更离不开学校的内生动力,希望能有更多的一流院校培育特殊语言文字学科,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关注和潜心于手语和盲文的语言学研究。为此,二期计划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手语和盲文相关专业,与境内外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培养。鼓励跨学校、跨学科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手语、盲文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康复大学中设立相关专业,开设手语和盲文课程,培养复合型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才。”二是“参照高等院校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指导现有高等院校手语翻译专业进行学科改革,全面提升培养质量。设有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高校应配备手语和盲文专任教师。”
以上措施明确了现阶段学科建设的两个专业方向和如何建设的路径。笔者认为,手语和盲文专业人才可以更偏重于研究生层次的培养,重点为手语和盲文的本体研究,为手语翻译专业、盲文编校审校,提供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人员、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手语翻译专业则可偏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重在为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以及自主就业提供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应用性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现有手语翻译专业的几所高等院校,行政隶属不同,培养层次不同,专业的上位一级学科不同,其现行专业培养方案的逻辑框架和话语体系与国家新出台的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质量监控的文件精神相距甚远,亟须相关院校参照高等院校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认真领会“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将专业建设的思路统一到国家有关高等院校专业建设和认证管理的大方向来。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2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