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单位众多的老旧小区,如何焕然一新让所有居民都获益?环境脏乱的背街小巷,怎样改造获得新生且维持长久的整洁?城市中的文保单位,要怎样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焕发新的生机?昌平创城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
答案中值得关注的是,在创城过程里,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昌平居民的文化生活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投入的热情也更加充沛。如果说看得到的环境提升是昌平创城的“面子”,那么居民们所真切获得的幸福感即是昌平创城的“里子”。这几年来,创城让这里的居民生活“有里有面”。
21个产权单位的老旧小区诞生“昌盛模式”
9月29日上午,昌平区城南街道昌盛园社区热闹得很。社区的一侧广场上,“邻里节”舞台的节目轮番上演,68岁的居民马全奉穿着衬衫,打好领带,为之前报名的三个节目一一候场。广场边围坐着年长的老人,不远处,孩子们在沙坑和滑梯上嬉戏。
搁两年前,小区中还不曾有过这样的风貌景象。“倒不是说当时没有社区活动,而是印象中那时的活动,怎么想都不如现在的红火热闹,办活动的地点环境也不如现在漂亮。”在马全奉眼里,2020年起,随着昌平创城带动老旧小区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加持”着社区的文化活动都新增了一副“滤镜”。
改造过后,昌盛园社区2万余平方米公共空间连成一体,敞亮通达,居民也拥有了自己的中心花园。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马全奉住在昌盛园社区22年了,也是最早入驻社区的居民之一。住时间长了,老爷子也爱惜着自己门前屋外处处角落,从前小区的物业聊胜于无,楼体的扶手,楼道的灯泡,多数都是他主动维护的。“整个小区还有不少违建,车辆也是到处乱停,环境与现在完全是两番模样。”
昌盛园小区拥有40栋居民楼,但产权单位则多达21个。2020年以前,虽然同属一个小区,但昌盛园的居民楼多被铁皮围栏包裹,不同产权单位建设的楼宇相互隔绝,居民之间也少有往来。“居民会在社区中养鸭养鸡,垃圾也随意丢弃,居民的幸福指数是很低的。”昌盛园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张琪告诉新京报记者,改造过程中,社区用了61天,拆除了500余处违建,这得益于社区总结出的“昌盛模式”。张琪说,通过“地毯式”摸排,“走心式”入户,“车轮式”谈判,以及“闪电式”修复,最终让社区2万余平方米公共空间连成一体,敞亮通达。改造后,新增绿化美化7000余平方米,规范调整停车位1000余个,增设环形步道、儿童乐园、老年聊吧等适小适老空间1800平方米,社区功能及环境实现了美丽“蝶变”。“社区环境变好了,居民间的来往更加密切,对于创城有了自己的认识,参与社区活动时,也就更加投入,更有收获。”
改造后,社区增设环形步道、儿童乐园、老年聊吧等适小适老空间1800平方米,社区功能及环境实现了美丽“蝶变”。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18条背街小巷焕然一新
为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昌平创城不止在老旧小区改造上发力,背街小巷的整治方面也下了功夫。事实上,为还路于民、还街于民、还景于民,自2020年起,昌平区开展了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针对环境脏乱的18条背街小巷开展整治提升工作,围绕路面、墙面修复,架空线梳理等方面,补齐街巷胡同的人居环境短板,解决了百姓家门口的环境问题。
昌平区城北街道东关一条胡同,当算是连接周围几栋居民楼“枢纽胡同”,也是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2020年前,这里道路坑洼,车辆停放无序,被称作“城市蜘蛛网”的电线电缆在空中密布。昌平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环境综合中心工作人员杨海江介绍,这条路自2020年7月开始改造,用时4个月完工,也是整治行动中最早被改善的街巷之一。
昌平区城北街道东关一条胡同改造前后对比。昌平区供图
快两年过去了,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具有徽派风格的小巷围墙依然干净整洁,整条道路对比老照片仍能让人觉得已是焕然一新。杨海江提到除了做好前期改造工作,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也建立了背街小巷后续管理办法,拥有一整套长效保持机制,确保了整治效果能够长久持续。
据悉,今年以来,昌平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以环境月检查工作机制为抓手,每月对三年18条市级街巷开展巡查检查。今年以来,已累计挂账解决各类环境问题590余处,主要包括暴露垃圾、堆物堆料、车辆乱停放等问题,目前已经全部销账。
开放文保单位提供公共生活多元体验
昌平的创城行动,在“面子”上有着肉眼可见的成效,在“里子”上,也真正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让居民在城市变化的过程中,拥有了收获与幸福感。
在回龙观街道,古刹玉光寺已经至少在此坐落了三百年,也是昌平地区现存庙宇中规模较大、级别最高的庙宇之一。2003年这里被确定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经历多次修缮及复建后,今年7月,在居民印象中一直大门紧闭的古刹,开始对每一位到访者打开大门,也重新展示出了它的生机与多元性。
在新一轮回天计划中,为满足群众需求、促进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玉光寺现被唤名为“寺锦”,以回龙观城市会客厅的面貌重新亮相。现今,这里被划分为八大空间,集成展览展示、会客议事、互动体验、休闲学习等服务功能,将多种生活方式融入百姓日常,也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优质、多元的城市公共生活体验。
9月29日上午,回龙观街道龙域街区在这里举办了一场议事会,邀请职能部门、商户对建设物商联盟建言献策。居住在附近的张军并不在受邀范围内,但还是来了,“想看看大家商议什么,最主要的还想问问,怎样才能报名参加寺锦的活动。”她告诉记者,寺锦除了周一闭馆外,其余时间是全天向公众开放的,尤其是每周五和周六,这里还会开办露天音乐会、露天瑜伽、露天电影等活动。
玉光寺以城市会客厅的面貌重新亮相。9月29日上午,回龙观街道龙域街区在这里举办了一场议事会。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近古稀之年的张军算不得是回龙观地区的老居民,但自2016年搬到这里以来,也是亲眼目睹了周围的变化。这里不是她的故乡,也仍能让她提起那些改变的时候,变得雀跃、兴奋。“我每天会在小区附近遛弯,是一点一点看到家门口变得越来越好。寺锦也是我眼看着从大门紧闭,到修葺完善,再到如今重新开放的。随着它开放,我一看原来家门口就有这么多的活动可以参加,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文化生活也能得到满足,这太好了。”
在不断创城的过程里,未来的昌平会是什么样子?昌平区文明办主任李文慧介绍,在以后,昌平区也将把创建文明城区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打造一批文明示范街、示范社区、示范公园,形成全民创建的格局,真正做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创城带来的明显变化,持续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