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叮咬指数:天气预报其实是“生活预报”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周劼

据北京市气象局消息,7月16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首次发布北京“蚊虫叮咬指数”。将蚊虫密度从“主动监测”向“及时预报”转变,把未来3天蚊虫密度分五级进行预报,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经预测预报,7月16日北京平均“蚊虫叮咬指数”为四级,叮咬风险较高。

天气预报报蚊虫叮咬风险,是个新鲜事儿,对于那些从事户外活动,经常被蚊叮虫咬的人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他们可以根据预报指数的级别来做好防护工作,不至于措手不及,也不至于担心过头。

其实天气预报预报“虫风险”,本不是个新鲜事儿,之前的5-6月份,一些地方就发布过蜱虫叮咬风险、白蚁预防指南等虫害风险指数。之所以“蚊虫叮咬指数”的发布让大家觉得新鲜,除了适应季节特征,指数检测、预报、首次发布本身的新闻性外,还在于天气预报“不务正业”,跑到天气之外,跟各种虫害较上了劲儿。

我们日常理解的天气预报常常就是刮风下雨、气温升降的预测(带不带伞、加不加衣服),额外一点儿,外加防晒指数、空气质量指数,总之跟“天气”总要息息相关。可是别忘了,天气预报的本质是生活服务,为生活中的各种需求、要求提供预测,只不过天气、气候、气象跟“大众”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大家便把这种生活服务统称为天气预报。

现在,随着技术手段越来越精细、监测网络越来越完善、信息采集越来越广泛,科学预报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天气预报已经逐渐走出“天气”,服务更多“人气”。

生活越来越丰富,人群分众明显,有越来越多的“小众”需求变得急迫,除了天气之外,上班、居家、出行、旅游、休闲等等,每个人的生活半径扩大、变化频繁,对未来的诸多与生活相关的预测感兴趣,春天的花粉飞絮、夏天的萤飞虫聚、秋天落叶果实、冬天干草枯树,乃至都市里的车来车往、人流攒动,都有着诸如花粉指数、飞絮指数、虫害指数、观星观鸟指数、防火指数、汽车尾气指数、热岛指数、感冒指数等等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这时,天气预报就成了城市环境预报、自然风貌预报、活动风险预报,变成了一个人的全方位“生活预报”。

季节变化、地域不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天气预报,它涵盖诸多新鲜内容,其个本质生活化、人性化的体现,它凸显了天气预报回归生活,全方位为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内涵。

【编辑:丁翾】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40 字。

转载请注明: 蚊虫叮咬指数:天气预报其实是“生活预报” | 长江评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