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回应你的关切】一切围着老人转,长三角异地养老未来可期
【读者来信】
异地养老,补贴能否“跟人走”
养老服务成本日益提高,上海应当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实际、满足上海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异地养老新模式。建议实行养老补贴“跟人走”的政策,使各项养老福利政策均在异地养老地适用。同时,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长护险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发展,扩大长护险范围,丰富为老服务形式。
——上海市民金银淑
养老机构押金和会员费须监管
老龄化社会正在到来,市民群众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不断增长。民办养老机构收取押金、会员费的情况也越来越多,金额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针对养老机构押金和会员费的庞大资金监管似乎仍然处于空白地带。可否借鉴兄弟省市经验,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养老机构管理。
——上海市民朱嘉敏
图源:视觉中国
择一处山绿水清之地,过上田园生活。看起来很美的异地养老,近些年热度攀升。在浙江省嘉兴市,一家养老机构入住了逾400位上海老人,“10套房子里有7套说上海话”。
截至去年底,长三角地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676.89万,养老机构总数为7928家,养老床位达167.65万张。共用、共享养老资源、设施,已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过,异地养老在落地环节仍面临不小挑战。从选择养老机构遭遇“信息壁垒”到养老补贴迟迟不能“跟人走”,种种问题仍阻碍着这一新兴养老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面对热切的民生期盼,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正在积极行动。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不久前在沪发布,涵盖20个城市的57家养老机构,核定床位共计25698张。上海已有10个区与苏、浙、皖三省的15个城市签订试点合作协议。长三角异地养老的未来,可期可盼。
多元服务供给,给老人最“适配”的选择
跨区域养老,首先要解决选择服务机构的问题。在一波主打旅居、康养的会员制养老社区中,押金收费现象已成为主流。然而,正如上海市民朱嘉敏所言:“对于这些养老机构庞大资金的监管仍处于空白地带。”
对此,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上海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促进中心联合推出了一份“白名单”,将服务好、品质佳的养老服务机构、企业率先纳入。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说,他们在制定名单时收到了来自各地区养老机构的踊跃报名,最终从90多个“候选者”中精心挑选出了57家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是这些入选机构的最大特点。
57家机构涵盖老年公寓、康养中心、颐养院等多类型养老机构。“部分机构可以满足老人旅居康养的需求,其他机构则可以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性价比养老之选。”徐启华告诉记者,在选择首批机构名单时充分考虑到了老人们的多元需求,希望能为他们提供各种最“适配”的养老机构。
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让其安心“异地”生活
在寻找到合心意的养老机构后,老人们还焦虑着另一大难题——异地养老后,谁来保障他们的权益?上海市民金银淑十分关心异地养老的进展。她说,这几年选择异地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了,但其实服务人群仍然局限于活力老人。甚至,一些老人在身体情况尚能自理时选择异地养老,而等到需要更多养老服务时则又返回上海。“这一现象的症结其实是核心医疗资源没有配备到位。”金银淑说。
对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而言,看病就医无疑是最迫切的需求。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41个城市已实现医保结算“一卡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更是跨前一步,今年已实现免备案异地门急诊就医结算。这意味着,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的参保人员在示范区内的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门急诊就医,无需提前备案,可以直接刷社保卡挂号、看病、结算。
长三角医疗政策的顺利“通关”,让更多老年人看到了一体化的便利。他们还希望,一揽子养老补贴政策也能“跟人走”。对此,上海市民政局明确表示,将积极推动三省一市建立“跨区域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制度”,为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有力支撑。
开放养老护理实训基地,让服务团队跟上需求变化
在异地养老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群体不容忽视,就是养老护理员。眼下这批异地养老的“尝鲜者”,大多都是对品质生活有追求的老人,其服务需求也更趋于精细、复杂。原先的养老护理团队能不能跟上这种需求变化?一些对异地养老跃跃欲试的老人们存有这种担忧。
浙江省嘉兴市民政局副局长吴书雷坦言,人才短缺、“软服务”不足是制约当地养老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他说,就硬件设施而言,嘉兴的养老机构并不输给一线城市。不到30%的老龄化比例更是让他们仍有余力向兄弟省市开放养老床位、资源。然而,本地养老护理团队的服务素养、理念,相比于一线城市仍有差距。
为此,上海民政部门正考虑进一步向长三角地区兄弟省市开放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通过建立多方合作网络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并向周边省市辐射的效果。
作者:王嘉旖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