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刚刚过去的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非遗守“沪”人第7期
穿过弯弯曲曲的弄堂,推开古色古香的大门,一片世外桃源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这里是位于上海浦东三林镇的筠园,它的主人名叫庞燮庭。庞家九代行医,业余爱好盆景。庞爷爷没有行医,却把做盆景的功夫传了下来。如今,他与儿子庞盛栋同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盆景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7月25日上午,晨报学记团小记者走进筠园。溽暑七月,阳光正好。千余株盆景在庞氏父子的悉心照料下,舒展着旺盛向上的生命力。他们说,盆景是咱们中国人的东西,最以欣欣向荣为美。浓浓匠人情,拳拳爱国意,于平实的言语间展露无疑。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郁郁葱葱筠园美 海派盆景中国魂
(上海市上南中学东校 八年级)
缓缓步入庞爷爷家,那颇有神韵的大门匾额上,“筠园”二字苍劲有力,笔画间闪烁着一种传统中国之美,极似他的为人。
踏入庭园,一棵生机勃勃、万蕊吐新的紫薇树跃入我的眼帘。顿时,我沉醉于这美妙的意境中。两楼的露天台上,盆景琳琅满目,有小巧玲珑的珍珠柏,有耸立挺拔的真柏,还有千姿百态的铁树。它们舒展开自己绝美无伦的腰肢,展现着毫无瑕疵的美貌。
瞧,这棵珍珠柏多么袖珍!在一个较高的黑色瓷花盆中,四周的小绿草围着中央的一个突起若许的土丘,其上方就是一株倒悬式的珍珠柏。它牢牢地扎根于土丘内,缓缓地将自己纤细的枝丫向下方延伸开来,先至土丘底部,再至花盆底部,甚至伸到了花盆所在的石阶上,看上去极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瀑布,只不过水是绿色的,且更有生机。小小的身躯中却有着雄伟的气象,如此富有深意的景致令我无比惊叹!
为了那天衣无缝的杰作,庞爷爷可真费煞了心思。年轻时的他,工作之余还不辞辛劳给盆景们浇水。上千个可爱的小生命得以滋润,但庞爷爷有时却因此熬到深夜。就这样,他夜以继日地坚持着,一直到退休。每当狂风暴雨来临之际,他总会仔仔细细地检查每一座摆放盆景的台基是否牢固,还用质量过硬的粗铁丝一圈圈地把它们系在台基上。几十年风霜雨露、严寒酷暑,他的精心料理从不间断。我问庞爷爷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谁知他竟摆摆手:“没有困难!”我又一次惊叹!是的,正是这种热爱的力量,促使庞爷爷兢兢业业坚守到如今。
几个月前,庞爷爷的一盆真柏盆景被送到南方去展览。才一个星期,它就因水土不服而“病”了。接回筠园后,在庞爷爷细心的照料下才渐渐有了起色,但距离彻底恢复还需要两三年。曾有外国人邀请庞爷爷和他的海派盆景一起出国美化他们的家园,也被庞爷爷回绝了。“海派盆景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听了庞爷爷这番话,我更惊叹了!
离别之际,我依依不舍,坚定地对庞爷爷说:“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多做贡献!”他爽朗地笑了,随之而来的是洪亮粗旷而又鼓舞人心的声音:“是的,你说得很对!”
忽地,我的眼前浮现出那连绵不绝、郁郁葱葱的海派盆景,以及庞爷爷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再望大门匾额上“筠园”二字,此刻似乎更加苍劲有力了。
博大精深的海派盆景
(上海市清流中学 八年级)
在三林镇西,有一庞家宅;庞家宅中,有一座筠园。筠园的主人,名叫庞燮庭,与儿子庞盛栋同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盆景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刚来到筠园门前,一阵清风便扑面而来,携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庞老笑着把我们迎进园中。
放眼园中,盆景似乎并不很多,没想到登上二楼天台,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令我大开眼界: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如此多的盆景摆在一处,一眼望去,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它们被整齐地摆放在那些木架子上,井然有序,丝毫不因数量众多而杂乱无章。
突然,我被眼前一盆玲珑小巧的盆景吸引住了。那一根根又细又短的针叶,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长在树枝上,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树呀?”
“这是珍珠柏。”庞盛栋叔叔耐心地解答,“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请看……”
顺着庞叔叔指的方向望去,庞爷爷的一位学生正在给盆景们浇水,轻盈的水珠从空中落下,洒在了珍珠柏的叶子上。那些洒下的水珠并没有如我想象中的滑落,而是一滴一滴悬在那针尖般的叶子上,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极了一颗颗璀璨耀眼的珍珠。
参观完天台上丰富多彩的盆景,我们来到一楼的“採云轩”采访庞燮庭爷爷。庞家祖上是有名的中医,业余时间爱好盆景,到现在已经九代了,“採云轩”这块匾是祖上治好了松江知府的病而受到的馈赠。
“您认为照料那么多的盆景,最需要什么品质呢?”我问道。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庞爷爷坚定地回答,“培养盆景,不能半途而废,必须要要悉心照料。时间长了,我与它们都有了深厚的感情。”
“您对盆景真是执着啊!”我由衷地夸赞,“那么,制作海派盆景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最关键的就是要选好这棵树。”庞爷爷告诉我,“其他的,例如布局摆件,都得根据树的走势来摆放。这可不简单呐!”
是啊,海派盆景制作技艺博大精深——每一个步骤,都得精雕细刻,坚持不懈的品质必不可少;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讲究,满含庞家父子的无比热爱。如今,庞爷爷已经有了几位学生,他们一样热爱着海派盆景制作技艺,坚持不懈地传承着。我相信,下次若有机会造访筠园,这片绿色的海洋一定会更加迷人!
方寸间的美需要时间沉淀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 八年级)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用来形容庞燮庭爷爷的盆景天地,应该是非常契合的。
一大早,我就被爸爸从床上拖了起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漫长车程,并且两次找错集合地点后,终于,我们在乡间曲径的深处找到了这处“豪宅”。
说是“豪宅”,一点都不为过。斑驳的墙体虽然看上去已经有些陈旧,但硕大的两个字“筠园”却透出主人的文雅之气。“筠”,是竹子的意思,难道里面是一片竹林吗?很快,这丝疑惑就被打消了。推开木门后,江南园林建筑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满院子的盆景,让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平行时空,也让原本因为找不到地方而烦躁不已的我,心情顿时平静了下来。
本以为庞爷爷会身着中山装,是个仙骨飘飘的老人家。没想到,POLO衫加上休闲裤,他看上去就是一位典型的“上海老克勒”。其实,我向来喜欢和妈妈逛花鸟市场,摆弄各种花花草草。虽然买回家的以多肉植物居多,但是我也很喜欢看盆景,只不过总觉得这种植物很是高深,里面的“道道”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在庞爷爷的一番介绍后,我终于明白了盆景的奥秘所在:从一个人的作品中可以洞见一个人的心境,每一盆盆景的背后都是制作者对生活的体察、对人生的感悟,真可谓“天地在盆中”。
庞爷爷告诉我们,盆景的制作周期是很漫长的,从得到一棵植物到最终成为盆景,要花上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磨的是时间,更是自己的性子。如今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几段来用,什么东西不懂了上网查,需要什么上网买,似乎用时越短越好,东西来得越快越棒。这样的快节奏,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其实,很多东西需要时光的洗练,才能展现它最美的一面。人们也只有沉淀心境,蓄养一股淡然从容之气,方能发现这种美。
传承已久,热爱依旧
(上海民办新竹园中学 七年级)
临近中午,上海三林镇临江村。斑驳古旧的墙面上,挂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牌匾,在张狂的阳光里,两个规矩的大字熠熠生辉——筠园。
走进敞开的大门内,便是一番新天地。燥热像是被冲散开去,消失得干干净净。树木密匝环绕,从一楼园中直伸到二楼天台。浓郁的紫薇香炸开在空气里,蜜蜂隐匿其中。步入内院,小院布置得古香古色。笔墨纸砚,书法字画……几代的薪火相传,宝贵的文化财富,全都汇集如于。“住在这儿的人一定别有一番情趣!”我想着。
走上二楼阳台,一位老人正在浇水。他上身蓝衬衫,下身卡其色休闲裤,看上去年纪不小,却是一副充满干劲的样子。他头上的遮阳帽好像挡不住太阳似的,汗水从晒得黝黑的皮肤上滑落,冲我们笑得和蔼。这位看似极为普通的邻家爷爷,就是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庞燮庭爷爷。而他身旁一个同样神采奕奕的中年人,便是老人的儿子——庞盛栋。父子俩同为海派盆景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庞家祖上九代行医,业余爱好盆景。到了庞爷爷这一代,虽医术未得保留,但制作盆景的技艺却传承下来。放眼一个楼层,一盆盆干净整齐的盆景堆满地面,正贪婪地吸收着水分。为了防止台风,放在阳台上的几盆被铁丝拴在阳台上。庞老爷子看着它们,满眼的欣喜与骄傲:“我每天都要浇水,要浇上两三个小时,早晚各一次。”
“您不累吗?”我听得惊讶。
“不累啊,因为我爱它。如果爱好,你就不会累。”
我继续听着老人的讲述。早上五点半起,每天劳作四五个小时,关照植物的点点滴滴,坚持创作……几十年里从不间断、从未放弃。
这世间的美好如此之多,他把它们用草木留在盆景中。
这一栋庞宅,住了庞家几代人,经历了几代人的岁月。这种盆景技艺,包含了几代人的热爱,传承了几代人的心血。正是热爱,支撑着这种文化屹立不倒,在古老的文化底蕴里开出明媚的花。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要靠我们传承下去、宣传出去。”离开这个古香古色的院子时,我还想着这句话。庞爷爷今年又采购了60棵树苗,开始了新的创作之旅……
只有热爱,才可抵岁月漫长。
“每天都不能忘记它”
晨报小记者 牟 童
(上海市开元学校 七年级)
“一景、二盆、三几架”,一部中国盆景史已经书写了上千年。海派盆景广泛吸收各大盆景流派之所长,以其锐意求新、施法自然的风格独树一帜。这个暑假,我有幸以晨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了海派盆景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庞燮庭爷爷。
庞爷爷的院子坐落于上海浦东三林镇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不大,却很古朴。在村里人热心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庞家的祖宅筠园。轻轻推开院门,只见一位饱经风霜又不失慈祥的老爷爷正手持水管,精心地给院里的植物浇着水。庭院中央一棵有150年历史的造型黑松煞是醒目,苍劲有力的枝干仿佛凝结了时间的精华,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庞爷爷一边浇着水,一边对我们说:“每天都不能忘记它。”是的,庞爷爷没有一天忘记他的盆景:夏天,他头顶炎炎烈日,戴着草帽给盆景浇水;冬天,他冒着刺骨寒风,将尚在培育的盆景幼苗搬入屋内;台风即将来临时,他用粗铁丝将盆景牢牢地绑在几架上;当他不得不出远门时,还会专门请人来每天浇水,找人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找懂盆景、爱盆景的人才行。除了浇水,他还要定期给盆景除虫、换土……如今,庞爷爷虽已至古稀之年,仍然每天都爬上天台浇水。他说,他对盆景有感情,要坚持做下去。
是什么让庞爷爷能够有如此的坚持和信念呢?跟随着庞爷爷的脚步,我们登上天台,只见各种各样的盆景尽收眼底,有的飘逸潇洒,有的昂然正气,还有的清新自然。我最喜欢的是一盆名叫“云水谣”的作品:一株高大的松柏耸立在盆景的山间,近处一艘小船正缓缓驶向石洞,岸边两个老人惬意地聊天,远处一座高塔矗立在崖壁上。近景、中景和远景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
庞爷爷对我们说道,他的海派盆景结合了《芥子园》画谱中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中国的赏石文化和庞家树桩盆景栽培法,这样的盆景才是绝妙的。他从小爱好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融入盆景里,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原来,庞爷爷每天不能忘记的,不仅是他的上千株盆景,更是印刻在他心底的中国传统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晨报小记者 陆羽菲
(上海民办洋泾外国语学校 六年级)
伴随着导航声,我们穿梭在乡村间,步入一条小巷深处。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棕灰色的牌匾,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筠园。这里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海派盆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庞燮庭爷爷的祖宅。
走进筠园,犹如置身一座古风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盆“V”字形的松树盆景,树干挺脱秀丽,树叶苍翠欲滴,正应了那一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拾阶而上,我们来到二楼的平台。这里简直是一个盆景世界,里三层、外三层,到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盆景。盆景间,站立着一位头戴遮阳帽的老人,他身穿天蓝色上衣、卡其色长裤,朴实无华得就像田间地头的农民伯伯一样。难以想象,这竟然是一位有着绝活儿的非遗艺术大师!
只见庞爷爷手拿一根粗水管,专心致志地给他的盆景浇水。虽然头上带着遮阳帽,但他依旧大汗淋漓,后背的汗水早已浸湿了衣服。他用慈爱的目光看着那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仿佛一位父亲看着他的孩子。浇水这件事,他每天都要做,从炎夏到寒冬,从暖春到丰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停止。
庞爷爷浇完水后,带我们来到一楼的“採云轩”接受采访。当我们问到海派盆景制作技艺如何传承下去时,笑呵呵的他突然严肃起来,叹了一口气说:“对于盆景制作,感兴趣的人很多,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所以,我只有三个徒弟。”原来,培养盆景先要培养树,时间单位是以“年”来计的。园子里的那些盆景,有些已经养了三四十年,“比你们爸爸妈妈年纪还大呢!”
听了庞爷爷的话,我不由想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是啊,培养一盆盆景就像培养一个孩子,要倾注足够多的精力,更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耐心。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定然无法成功的。
活动带教:柳成荫 实习生俞诗
活动统筹:张智丽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