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不懂夜的黑,穿透夜幕才见实战曙光

穿透夜幕的实战曙光

——对南部战区海军部队夜间组训施训的调查与思考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维 通讯员 王佳男 刘羿辛

白天不懂夜的黑,穿透夜幕才见实战曙光

主炮夜间对海打击训练。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维 摄

旭日穿破海平面,化作一道金线隔离了海与天,接着又冲向武汉舰,驱散了驾驶室里沉寂了一夜的黑暗。

阳光冲进驾驶室后就驻足了,自从战舰注重隐身设计以来,除驾驶室外的其它舷窗都被一道道铁壁所取代。这些铁壁不仅隔绝了阳光,还改变了舰员们对时间最原始的认知。

海图室里新毕业的学员干部李征,借着橘黄色的台灯看了看淡蓝色的母钟。这是武汉舰的标准时间,其它舱室里数十个子钟受其控制,嘀嗒之中精准地标定着舰员们没有光感的时间。

6点了,李征该重回床铺补休,他得为9点半的操演和接下来一天的训练、值班养足精神。这是李征在30多天的远航里,慢慢重塑的作战生物钟。

重塑生物钟,海上作战不分昼夜

与码头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不一样,战舰在海上是另一种节拍,航海、机电等部门全时值班,每个战位“三班倒”。对于值更官兵来说,早已不存在白天和黑夜,只有当更与休更。

“但晚上值更肯定比白天难熬。”李征说,夜间值更,大多数人受生理习性影响,生物钟一时调不过来,晚上更难集中精力,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容易犯困。对于集高精装备于一体的现代化战舰来说,一个战位的失误有可能给战舰带来致命的损失。

随着海军转型建设推进,军舰跨时区战备机动、跨昼夜对抗演练、连续警戒执勤的任务越来越频繁。长期的昼夜战备,让他们注意到,夜战对抗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物钟”。

跨时区快速机动过程中,舰上不断调整的时差给官兵生物钟带来的冲击非常强烈,有时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而连续跨昼夜对抗中,人的精神高度紧绷之后,大都很难快速入睡。久而久之,人的体力、反应、记忆等消退明显,战斗力就很难保持。

如何训练生物钟,让舰员更加适应舰艇昼夜不分的作战特点,成了海军舰员的“必修课”。

“首先要学会休息,快速高效地睡觉。”武汉舰舰长曹力告诉记者,会休息也是一种战斗力,休息不好精力就要打折扣,最后影响的是战斗力。舰上生活,睡觉也是要训练的,如果不能适应舰上昼夜不分的环境、嘈杂的噪音影响、各种突发情况的打扰,就很难睡得着睡得香。

眼罩、耳塞等物理措施是舰员初次远航常用的助眠物品,但老舰员的秘诀是全身放松睡眠法。舰上军医郭云开告诉记者,通过学习和训练,长期远航的老舰员可以很快进入高质量睡眠,这种睡眠保持30分钟至1个小时,就可以恢复大部分体力,让老舰员能够从容面对昼夜不分、时差调换、连续作战等复杂情况。

“更重要的是要让舰员保持足量的夜间训练。”该支队领导介绍,近几年,随着实战化训练步伐走深走实,战舰远航中每天都会在晚上组织夜间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打仗本领,也是为了训练官兵根据战况需要,随时调节和重塑作战生物钟的能力。

那夜凌晨,映着暗红的夜灯,伴着微微的波涛,李征和其他不当更的战友们一道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战斗警报!”急促的警铃声瞬间打碎了梦境,日光灯立即将不到10平方米的住舱照成了白昼。李征还来不及戴上枕头下面的眼镜,就眯着眼看到另外3名上舰几年的干部已经跳下了床铺,正急忙扎着腰带。

脚还没进作战室,副对空长黎运明的声音就传了出来。“对空雷达加强对目标观察警戒……”黎运明是此时的作战值更官,依权使用当更武器系统处置突发情况。

黎运明将当面海空情况向舰长曹力报告,同时交出指挥权。武汉舰在曹力指挥下,作战平台高速运转起来。

1个多小时后,操演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氛围中进入尾声。曹力的复盘讲评让李征心中的“警铃”又响了起来,“战争何时打响,你我都不得而知。我们只有将作息生物钟调整成作战生物钟,才能从容地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

重新躺上床,李征对“休息也是为了打仗,休息更要提防战斗的打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沉思片刻之后,李征开始用军医教过的全身放松法,让自己快速入睡。

白天不懂夜的黑,夜训要有夜战思维

那天夜里,刚刚从数千公里外的海滨转战到西北大漠驻训,南部战区海军某防空旅某营还没来得及熟悉地形,就接到导演部“进驻就打”的命令:迅速赶往某区域担负防空警戒。

“以往开展‘进驻就打’多在白天,完成任务并不是难事。”该营营长邱世超告诉记者,那次不仅全流程操演,还是在夜间。西北大漠的黑夜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

不能开车灯、能见度很差、地形不熟悉,邱世超他们靠导航和夜视器材才能在微弱的月光下走走停停。“报告,5号车左前侧爆胎”“2号车发动机温度异常”“发现无人机侦察”……各种突发状况接踵而至。最终,在规定时间前两分钟,邱世超才带领部队赶到了目标地域。

“夜训不是简单地在夜间完成白天的动作,而是要把实战中夜间会遇到的敌情和困难全部练一遍。”随后的讲评会上,邱世超感慨不已。以往他们侧重于“单项”和“单向”的“作业式”夜间组训模式,训练的质量和成效无法得到客观的检验。对此,他们自我加压,提高夜训的“门槛”:普遍开展“多项课目融合训”“互为条件对抗训”等“作战式”夜间训练模式,各单位各专业之间相互扮演红蓝双方,将夜间侦察与隐蔽伪装、阵地警戒与渗透捕俘等课目合在一起,推动夜训更加贴近夜战。

有了高科技侦察装备的“加持”,暗夜条件下的态势感知、装备操作等传统夜战难点已得到有效克服。但装备性能、协同能力等环节上“新昼夜差”的影响却越来越凸显。邱世超说,只有不断创新夜战训法和招法,才能拉近与对手的差距。那次大漠驻训之后,他们按照“昼间练-昼夜练-全夜练”的模式依次升级,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重点抓实了夜间车辆驾驶、通信联络、侦察定位、伪装防护、故障排除等内容强化训练。

邱世超和战友们几乎成了“夜猫子”,一到晚上就“泡”在阵地上,机动行军、抢占阵地、隐蔽伪装、筒弹吊装……邱世超也喜欢上了黑夜,黑夜不再代表着未知与恐惧,对他来说更是一片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战场。

不久后的一次夜训考核中,该营紧急奉命机动至陌生地域进行战备值班,武器装备机动比原来明显提速,装填导弹时间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放眼整个阵地,各战位号手上下忙碌,专业操作紧张有序;指挥方舱内,屏幕闪烁,各专业号手运指如飞,指挥员紧盯态势下达口令。

夜幕中,一辆辆装备车快速进入预定地域,一枚枚筒弹伫立的发射架,冷峻凝望着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夜海巧“穿针”,解开夜训“紧箍咒”

夜色如墨,浩瀚的大海波涛汹涌,南部战区海军查干湖舰夜间航行补给演练悄然展开。

放缆、收紧主钢索、架设输油软管……黑夜中,两艘军舰在海面上保持着同速航行,一条钢索悬在两舰之间。

“有那么一瞬,感觉两条舰几乎要碰到一起了!”甲板上,查干湖舰补给长李建珂从钢索搭建完毕的那一刻起,心一直悬着。看到钢索从受补舰缓缓收回,这位补给专业“大拿”,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有人把航行补给比作在大洋上‘穿针引线’,那么夜间补给就好比蒙着双眼进行,对官兵素质和装备状态的考验可想而知。”查干湖舰入列时,李建珂就是补给长。两年来,查干湖舰已经圆满完成数百次海上航行补给,全舰官兵对于补给这项看家本领都底气十足。

但是,对于夜间补给,一次演练失利让他记忆深刻。

那是一次海上战时补给课题演练,查干湖舰受命利用夜色掩护,为某战舰进行紧急物资补给。当时受涌浪的影响,两舰之间的钢索一会儿拉紧,一会儿收缩。突然,一个巨浪打来,两舰出现巨幅摇摆,受补舰指挥员判断出现紧迫局面,采取应急解脱。此次演练以失利告终。

“如果放在白天,那晚的情形其实不难处置。”失利的教训也引起了查干湖舰邹竞舰长反思:当晚的情形在白天补给时经常遇到,有非常成熟的处置方法,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出现了,其实是出在大家的心态上。

邹竞说,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次失利不是偶然情况。在查干湖舰准备围绕夜间补给课题展开专攻精练时,一次官兵座谈交流引起了支队领导深思:“安全”“风险”“担心”成了夜训的“高频词”。

有的官兵坦言:“夜间航行补给不是不想训,但是安全风险那么大,谁也不敢打包票每次训练都能万无一失。年初出事,一年白干;年尾出事,白干一年。这种‘事故定乾坤’的压力,让我们实在放不开手脚。”

“如果一线官兵都不敢闯不敢试,戴着‘紧箍咒’搞训练,何谈一切为打赢?”该支队党委一班人意识到问题所在后,对各舰开展夜训等高难课目训练建立起完善的容错机制,对于探索创新训练方法、大胆组织高难训练等过程中出现的差错问题不搞“一票否决”,不把所有错误都当作事故来追究。让一线官兵在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容错的机制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敢闯敢试敢创新。

同时,为了杜绝“消极保安全”,他们还对夜训立了“四个不得”:不得简化夜训内容;不得减少夜训时间;不得降低夜训标准;不得取消夜训课目。

“战场本不安全,训练岂无风险?”那次复盘讨论夜间补给失利,该舰王红刚政委给官兵算清了一笔“大账”:训练狠一点,出了事故可能要担责;但如果训练中搞避难就易,战场上关键时刻顶不上去,这份责任未来谁担得起?

一直按照熟悉的套路在白天练补给作业,就算再得心应手也是重复经验;挑战短板弱项练强夜间补给能力,即使失利也有新的收获。查干湖舰官兵意识到,未来战场,首战即有可能是夜战,夜间航行补给能力的强弱,是影响舰艇战场生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夜间补给具有相当的战场隐蔽性,具有重要的实战价值。

“紧箍咒”解开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一下子多了起来。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一个个小发明、巧办法在舰上接连出现。

在采访中,记者翻看他们的训练分析表,所有在之前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被登记在册,并逐一解决。

“关起门来搞训练,培养不出和受补兄弟单位的默契度。”为此,该支队不仅走出去,实地考察驱护舰装备特点和训练需求,商定推敲夜间补给的训练方案,还邀请驱护舰兄弟单位的指挥员和训练骨干上门,围绕夜间补给作业中涉及的舰艇操纵、信号识别、收发缆绳等细节进行探讨,根据实战需求对一招一式进行细化完善,为实际开展夜间补给作业打下坚实基础。

几个月后,人还是那拨人,舰还是那艘舰,海还是那片海。又一次夜间航行补给演练悄然展开,撇缆、架索、对接、开泵补给……一切有条不紊地按着预定轨道在进行。

补给结束,两舰分航,月色之下,两道航迹划出了一道象征着胜利的“V”字形。一个小时后,旭日东升,一道曙光穿过云雾,照亮了他们前进的航向……

白天不懂夜的黑,穿透夜幕才见实战曙光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1年4月22日第5版)

来源:中国军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252 字。

转载请注明: 白天不懂夜的黑,穿透夜幕才见实战曙光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