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民政救助:不只送清凉,更想送他们归家

记者 孟杰

22日,济南热浪滚滚,仍处于高温红色预警信号的状态。一大早,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的付强和李咏洁就开始清点“夏季送清凉”需要的物品。自从18日济南市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升级为高温红色预警信号以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就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加大街面的巡查力度,增加巡查的频次,重点对流浪和乞讨人员进行救助。

高温下的民政救助:不只送清凉,更想送他们归家

立交桥下、交通枢纽是重点

清点完物品,出门前,李咏洁往胳膊上多涂了一层防晒。

根据求助热线平台反馈的信息,付强和李咏洁商量着上午先去两个点,一个是全福立交桥下,另一个则是小清河附近。

早晨9点半,两人从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出发。

“这里经常会有一些民工,好几次都在这里发现他们的行李。”在全福立交桥下巡查过多次,付强已经对这里的环境以及“流浪人员”的性质有了一些了解。到了立交桥下,果不其然,在绿化长廊的一角,付强他们发现了一套卷起来的棉被和一件灰色的外套。在周围转了几圈以及询问过周边市民后,付强和李咏洁并没有发现这套“铺盖”的主人。他们只能先暂时留下了一套“清凉大礼包”。

高温下的民政救助:不只送清凉,更想送他们归家

“这里面有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扇子、矿泉水、方便面等。”除了这些防暑降温和食物外,在每套大礼包里,他们还准备了一张“爱心卡”,“爱心卡”上还专门印制了救助站的热线电话。“如果有需要,随时可以拨打这个热线电话,我们站上24小时有人值班。”

在一处步行道上,付强和李咏洁又发现了一位睡在地上的“流浪人员”,经过询问,这名“流浪人员”姓李,今年49岁,家住长清,来济南是为了找工作。自己租了一个七八平方米的房间,但最近几天天气太热,只能出来休息,自己还想再等等,看能不能找个生计。了解到情况后,付强将“清凉大礼包”放到他身边,并告诉他,如果过几天再找不到工作并且想回家,就可以联系救助站,救助站会第一时间派车过来接他,并且给他买上回家的车票。

从包中拿出藿香正气水,李咏洁还不忘提醒这名“流浪人员”,如果因为太热身体感到不适,就喝上一支,但不能多喝。

“立交桥下、建筑工地、管网涵洞和一些交通枢纽,都是我们巡查的重点。”付强称,现在天气炎热,“流浪人员”一般都会选择一些通风避雨的地方纳凉,他们救助站组织的这次“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也就把巡查重点放在了这些重点场所。

临时接到求助热线

上午10点20分,李咏洁的手机响了。

“有一条12345转来的救助热线,说是西客站附近有一个疑似‘流浪人员’。”简单跟付强交流了一下救助线索的大致内容后,两人决定改变之前的街面巡查计划,立即上车赶往西客站。“因为这些人员都是流动的,如果我们不马上去,耽搁一会可能就很难再找到他们。”付强介绍。

11点10分左右,付强和李咏洁到了线索反馈的西客站附近。下车后的第一件事,两人就开启了“寻人模式”。根据线索反馈的信息,疑似“流浪人员”的地址位于“负一层出口与长途汽车站交界处”。两人先进入了西客站的负一层,在所有标注长途汽车站的入口处,两人均没有发现该“流浪人员”的身影,询问了多位车站工作人员后,均无果。

高温下的民政救助:不只送清凉,更想送他们归家

高温加上着急,两人额头开始不断往外冒汗珠。作为男同事,付强建议李咏洁先休息一下,自己在停车场等出入口继续打听和寻找。李咏洁则开始打电话再次跟平台工作人员核实精准位置信息并要到了线索人的联系方式。

“日照路和齐鲁大道的交叉口”。再次得到位置信息后,按照导航,两人又在太阳底下走了将近10分钟,在一处红绿灯路口处,终于见到了拨打求助热线的市民。

“在这里已经躺了两天了。”这位市民告诉付强和李咏洁,这位疑似“流浪人员”已经在那里躺了两天,具体是哪里人、要去哪里、身体有无异样这些情况则不是太清楚。

在一处还未启用的出入口附近,付强和李咏洁找到了这位疑似“流浪人员”。这名“流浪人员”躺在一件衣服折成的枕头上,旁边放着一瓶喝空的白酒和一部手机,脚底旁,还放着一个破旧的布包。

“老师,你家是哪里的呀?”付强和李咏洁叫了几声,这名“流浪人员”睁开眼睛,看了两人一眼。

劝导半个多小时无奈离开

“我是山东的。”刚开始,这名“流浪人员”回答称自己是山东的,但具体到是山东哪里人时,又改口称自己是石家庄的。说着把自己的手机递给了付强,在通讯录一栏里,付强找到了一个“儿子”电话的备注,而且这个号码显示为北京。

高温下的民政救助:不只送清凉,更想送他们归家

征得这名“流浪人员”的同意后,付强拨通了电话,接电话的自称是这名“流浪人员”的岳母。经过简单交流,付强得知,这名“流浪人员”名姓王,家在滨州市惠民县李庄镇,暂时居住在北京。

“跟我们去救助站吧,可以洗澡,换身衣服,这几天天太热了。”在付强打电话了解情况的同时,李咏洁不断跟这名“流浪人员”沟通,但一直得不到任何回应。“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晚上有大雨,你跟我们回救助站吧,过两天凉快你再出来。”李咏洁的语气开始从询问和建议变成了哄。但这名“流浪人员”仍默不作声。

高温下的民政救助:不只送清凉,更想送他们归家

“这样的还算好的,最起码能简单地交流沟通,知道他家是哪里的,什么情况。”付强和李咏洁两人好话说了一箩筐,并且让师傅将社会救助的车开到了路口,但王某仍拒绝跟随两人前往救助站。无奈,两人只能先留下了一份“清凉大礼包”,并且反复提醒他,如果想接受救助,可以随时拨打上面的热线电话。

临走时,付强又专门为王某多留下了一瓶水,并且记下了那个北京“儿子”的号码。

直到下午将近1点钟,两人才忙完,才顾得上喝一口水。在西客站附近的一家饺子店点了两盘饺子,两人又接到了前往县西巷附近找寻救助一名乞讨人员的信息。

高温下的民政救助:不只送清凉,更想送他们归家

希望所有人都能有好“归宿”

“最棘手,也是最无奈的就是他们拒绝接受救助。”做了十年的社会救助工作,李咏洁见过了很多常年在外流浪和乞讨的人员。除了心酸,很多时候,李咏洁都会感受到无奈。“他们很多明明有家庭,但是就是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接受我们的救助,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种不知道劲往那里使的无力感。”李咏洁告诉记者,前年冬天,也是在做街面巡查的时候,她们巡查到了一位30多岁的中年男子,

本应该是家里顶梁柱的年纪,但这名男子却宁愿在外流浪,也拒绝回家。工作人员也很无奈,只能努力为其联系亲属、社区街道,同时在每次做巡查的时候为其带过去一些救助物品。

“我们想看到的就是有家庭的能回归家庭,有自己村镇街道管理的能回归村镇街道。”李咏洁说,即使这些人没有接收的地方,他们也会享受到吃、穿、住和医疗保障。

虽然刚刚参与社会救助工作仅半年,但付强跟李咏洁有着同样的感受。“以前,我对社会救助的认识仅限于为打零工的人买买车票。”付强称,真正参与进来,才对社会救助这四个字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他们肯定也不想这样。”付强称,高温天出来做街面巡查,自己也没觉得辛苦,反而觉得更加不容易的是这些流浪和乞讨人。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看到他们这种情况都会伸出援助之后,何况自己是一名专业的社会救助人员。

工作半年,除了看到了这些人的心酸,付强也感受过温暖。“我刚来的时候听说一名被救助人员回归了家庭,申请了廉租房,还办理了低保,过上了好日子,希望在我们的帮助下,能有更多的被救助人员找到‘归宿’”。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820 字。

转载请注明: 高温下的民政救助:不只送清凉,更想送他们归家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