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就医,哪些防控事项需牢记?乘坐公共交通如何注意个人防护?返岗归校,可以准备哪些防护用品?昨晚(7日),“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第七期特邀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丁园副研究员,与市民聊聊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如何科学有效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不让病毒有隙可乘。
坚持“三件套”“五还要”,关键细节不松懈
人流动、车上路,当前,上海市已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公共交通及人流量不断增多。市民外出期间,还应做好个人防护。丁园提醒,疫情以来,就始终提倡公众要坚持防疫“三件套”,牢记防护“五还要”,直到今天,这个防护提醒依然重要,尤其在关键细节上不能有松懈。
以佩戴口罩为例,务必规范佩戴,遮住口鼻,而不是戴在下巴上。针对有市民提问:面对传播能力更强的奥密克戎,出门在外是否需要佩戴N95口罩,丁园表示,一般来说,在户外时只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一次性医用口罩,若需长时间在医院、商场等室内环境逗留,或需与别人近距离接触,建议选择非阀门式的颗粒物防护口罩(如:N95、KN95)。要注意的是,天气逐渐转热,防晒口罩、织物口罩等不能起到防护效果的口罩,不建议佩戴。
丁园还特别提醒,口罩佩戴时间延长后,不少人会下意识地抓口罩,“透气”,而口罩佩戴期间,污染风险最大的恰恰就是外表面,因此如果有这个“抓口罩”的动作,要记得及时洗手;此外,脱卸口罩应勾取双侧耳挂带后,轻轻拿下,切勿用手抓取口罩外表面拉下,取下口罩后也要清洁双手。
运动时到底要不要戴口罩?丁园称,剧烈运动时不建议戴口罩,但前提是选择在人少、环境开阔的地方进行。建议市民根据户外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当环境条件无法满足时,可佩戴口罩进行低强度运动,比如健步走、八段锦等。
她同时提醒,与人群接触务必保持社交距离,接触有病毒污染可能的物品时,比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快递外表面等,要勤洗手,洗手时最好用“流动水+肥皂液”彻底清洗双手。丁园表示,这些都是“三件套”“五还要”的一个个具体的细节,有助于切断病毒的传播链,让我们以最低的成本穿上“无形的防护服”。
出入医院等特别场所,请给防护“加点码”
进入医院这类特别场所,还要给防护“加点码”。
丁园称,为避免医院人群过多聚集,增加病毒传播风险,当前市民复诊、开药、健康咨询,可尽量采用互联网医院资源。若有线下就诊的需求,除了必须做好基础个人防护外,还应注意三大环节。
第一,就医前。按需选择就近、相对熟悉的医院。因为相对熟悉的医院,可以减少“寻找”“逗留”的时间;就医前还要做好预约挂号、错峰就诊。
第二,看病时。遇到需要候诊时,要选择通风相对好的位置等候;就医期间,尽量多走楼梯,少乘坐箱式电梯;减少对公共物品的触摸,触碰后尽快进行手消毒;付费选择非接触方式,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接触传播的可能。
第三,到家后。务必科学规范洗手,更换口罩,用消毒湿巾对随身物品进行消毒擦拭。
日常生活中务必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尽快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就医过程中,避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外保持与他人的距离,陪同人员也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小蓝”“大白”没必要,防疫到位更重要
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复工复产复学让大家走出了家庭场景,进入更多社会场景后,防疫弦也不能松懈。
“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等都应积极配合防疫防护工作,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防疫没有局外人。”丁园具体说到,企业员工返岗后,在非独立办公空间里要戴口罩,接触打印机、饮水机等公共物件,要及时洗手;尽量减少在公共区域逗留闲聊;错峰前往食堂用餐,用餐时保持距离。学生返校后,可准备一个防疫专用袋,装上口罩若干、消毒湿巾、免洗手消毒剂等防疫必备品,备用口罩尤其必要,学生在校运动出汗后,口罩防护效果可能“打折扣”,可及时更换。
公共交通工具相对封闭,乘坐是否安全?除佩戴口罩,还需注意什么?就此市民提问,丁园表示,公共交通部门会严格实施人员核验、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措施,只要坚持做好个人防护,乘坐是安全的。与此同时,市民要注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过程中,除全程规范佩戴口罩,还应尽量少碰触公共设施,到达目的地后,尽快洗手消毒;使用共享单车前,可先用消毒湿巾将把手、刹车、铃铛擦拭消毒;骑行结束后,尽快进行手消毒。
既然病毒那么狡猾,有没有必要穿“小蓝”(隔离衣)“大白”(防护服)出门?对此,丁园表示,普通市民日常出行,“小蓝”“大白”都没有必要。
“一来,这些专业防护装备,穿、脱都很有讲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防护意义不大,反而可能因为穿着闷热,引发身体不适。二来,因衣服上携带病毒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很低。”丁园表示,当前,提升防护意识,把关键细节做到位,比升级装备更重要!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