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29届“世界水日”。从昨天起到3月28日,也是第34届“中国水周”。
2月,桐乡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京杭大运河单桥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评价为III类,取水量1140.5742万吨,达标水量1140.5742万吨,达标率为100%。
水乡护水保生态,桐乡独“数”一帜。织起的一张天罗地网,让这里的水、气和固废有了专属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通过发挥县域试点对全省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我们以数字化改革工程为载体,编织‘天、地、空’立体化环境监管网络,全面推进点、线、面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桐乡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进入数字化改革时代。
一个数字化集成中心
让数据孤岛连成高速公路
漂、印、染、整……一个个环节紧凑有序。“春节后,产能已达到70%左右。生产拉紧发条,环保更不能松懈。”上周五,记者见到浙江丰林染整有限公司环保科科长魏哲超时,他正在厂区的水质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机房内,记录运行状况。
同一时间,这一系列的监测数据还显示在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的数字环保系统指挥中心的平台上。“经数据采集后,废气和废水信息通过互联网上传至智慧环保平台。一旦有异常,企业方会收到提醒短信,便于及时排查故障。”魏哲超说。
一个中心,让数据孤岛连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从2018年7月起,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启动“数字环保”工程建设,建成一个环境监控指挥中心,以及生态环境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基础信息网络控制平台。
依托这“一个中心两个平台”,水、气、固废等环境管理数据尽在掌握。水环境监测数据细化至全市1万余家污染物排放企业、地表水、饮用水和河道水质,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包括2个省控站点、12个镇街空气站、市区60平方公里建成区的83个网格化微型空气站,还有固废的转运轨迹、视频监控等。数据实现了局内部的数据共享和外单位间联动互通。
“有了这个系统,我们环保工作人员在开展监察工作时就好像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24小时全天候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治污设施运行情况,使得监管效率大大提升,同时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克服人工监管存在的数据支撑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环保五所所长俞云峰表示。
一种地面点源“云监管”模式
让证后监管终结“猫捉老鼠”
“发现停运设施。”前期,某制革企业污水治理设施停运,执法人员通过系统报警精准查处了违法设置排污口案件。
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桐乡生态环境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
尤其是推动证后执法监管数字化、智能化,对桐乡而言有着迫切需求。“桐乡工业经济发达,中小企业面广量大,这给生态环境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一组数据:桐乡现有固定污染点源13592个,而固定污染点源与环境执法人员比达到410:1。
这意味着,如果仍以人工为主要监管方式,现有的执法力量难以与监管的工作量相匹配,必然会形成“猫抓老鼠”式监管。
要改革,先破题。2018年,被列为“全省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改革”唯一试点县市的桐乡,在排污许可证证后数字执法监管上闯新路、建样板,开启“证后执法监管云模式”。当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桐乡市排污许可制监管实施办法》,依托数字环保系统建成“排污许可智能监管平台”。
2020年,“证后执法试点项目”再次被列为全省示范推广项目。当年,迭代升级,首创的智慧环保·桐乡市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系统,专门用于对地面点位上的企业固定污染源实施智慧化数字监管,系统由“一个后台、三个移动终端、四张图”三大板块构成,形成集“云监管、云管家、云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的“证后执法监管云模式”,瞄准证后综合执法监管数字化、智能化实际运用,以完善发现问题、构建多元主体责任、打造长效服务等机制为重点,实现固定污染源信息收集、数据分析、预警派单、及时处置、精准执法的全过程监管。
系统运行以来,已采集企业工况数据1.53亿余条、废水在线监测数据185.38万余条、废气在线监测数据204.68万余条,发出有效预警报警信息5.56万条。该系统成为了全省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数字化转型的首个标志性成果。
系统依托企业“五色生态码”、区域环境风险“五色图”、预警报警等创新功能,运用企业、属地、执法三个移动终端来落实企业自查、属地巡查、执法监察的“三级巡查”管控机制,有效压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主体责任。“我们按照系统每月定期发送的巡查任务,对水、气和固废进行巡查,让企业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巡查任务还纳入镇(街道)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开发区(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
截至目前,系统针对11个镇(街道)的289家企业已发送任务73751项,完成自巡查任务71250项,涉及设施排口、危废贮存和一般固废贮存等场所。
另外,公众还可以扫描企业门口的“二维码”获取企业环境管理信息,对企业环保进行“码上”知晓、“码上”监督。
一套空中“气质”监控台
让空气质量监测始终“在线”
“2021年,已达标77天。在全国位居中上游水平……”记者走进位于数字经济小镇的爱伟仕(嘉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沈雁冰正在和技术人员查看桐乡大气网格化综合监管平台的预报报警系统,该平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桐乡数字环保系统中心平台上。
轻点鼠标至具体站点,就像给该处的空气质量做了个“CT”,一系列关键监测数据立即显现,甚至还能做“诊断”,“一旦有数据超标,就会自动报警。”沈雁冰说。
如此精准地“找茬”,得益于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的全市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近年来,桐乡市投入近3000万元,共建设包括1个大气网格化综合监管平台、83套微型空气质量传感监测站、3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等在内的站点和系统,构建起环境空气立体监测体系,在“线”上实现对污染源的监控、研判、预警和处置。
平台运行以来,桐乡累计发现和解决扬尘污染等问题35个,完成整改100%,2020年度桐乡降尘量同比改善39.3%。
相较于空中监测,移动走航车、无人机等设备则是地面“侦察兵”。这些设备通过拉网式线状红外线扫瞄,扫瞄数据适时传输至大气网格化综合监管平台。去年,移动走航车、无人机开展桐乡市全域扫瞄5800公里,监测到VOCs异常点位118个,颗粒物异常点位97个,均督办整改到位。
与桐乡大气网格化综合监管平台配套的“桐乡空气质量”APP在去年9月份上线使用,广大群众登录后,就能直接查看桐乡三个空气站点的空气质量当前详情,城市24小时空气质量预报、未来三日空气质量预报、PM2.5等相关指标的24小时变化趋势。“这款APP的上线增强了政府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为公众提供更为权威、高效、友好的环境空气质量信息服务”,嘉兴市桐乡生态环境监测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得益于空中、地上的全方位监测,桐乡“气质”不断提升。2月,桐乡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6.4%。全市平均降尘量为1.6吨/平方千米·30日,同比改善20.5%。
一双卫星遥感“天眼”
让全域生态环境实现大数据分析
“这些花花绿绿的小圆点背后,大有学问,它们是卫星遥感测算的水体叶绿素。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浓度……”近来,一段近3分钟的《天眼看桐乡之生态》视频绿得养眼,美得“出圈”。
以60万米高空视角领略桐乡的背后,是桐乡将当今最前沿的卫星遥感技术,运用在了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和城市绿色资产管理中。
换言之,桐乡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修复,有一双“天眼”相助。
在“看”水环境时,卫星遥感对全域范围内水质情况的空间分布及动态,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清楚地反映区域或流域污染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通过神经源计算,对同一流域水体水质历史和水质变化趋势做出研究和预测。”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水气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于大气环境,“天眼”每天进行全域扫瞄,形成“云端”的大气环境监管模式,为大气环境质量状态评价提供主要污染物质的高精度数据,形成重点污染区域监测专题图、大气污染气团轨迹分析和空气质量综合评价与空气质量预测。
在“天眼”的守护下,桐乡构成了“天上看、网上管、地上用”的数字化监管体系。
(蓝媒联盟·桐乡市传媒中心记者周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