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90后青工庾毛在铁路线上过的第八个元宵节。据他回忆,自工作以来,历年春节只有一次因婚事请假回家过年。如今,身为太原南工务段绥德桥隧车间清淤青年突击队的队长,年轻的他有了自己的带队心得——“心里装着队友,遇事带头先上”。
庾毛带领的是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90后桥隧工队伍,长期活跃在晋陕交界处的深山里钻隧道,爬桥梁养修铁路,“作战”范围覆盖27座隧道、68座桥梁。
串起这些隧道、桥梁的铁路线,是山西太原至宁夏中卫的铁路,也是西部能源外运的重要通道、连通华北与西北的主要客运通道,每天开行40多趟旅客列车和近百趟货运列车,每年煤炭等运量达6000万吨。
黄土高原上复杂的地质构造大大增加了这里的养修难度,尤其是位于晋陕交界处的吴堡隧道,受黄土砂岩等地质影响,排水系统含沙量大,极易造成隧道内沉淀井堵塞,如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水漫线路、钢轨结冰,严重威胁列车安全。
为此,清淤成为这支青年突击队的重要任务。
这些队员都是刚出大学校门就走上铁路线的,山区的单调艰苦与其他同学留在繁华都市就业的生活对比鲜明。在26岁的队员白舴舴看来,铁路桥隧连接着两个世界,一个光亮通透,一个幽暗冰冻。同龄队友艾向斌则表示:“虽然艰苦,但是看着隧道全部疏通,旅客安全出行,心里还是充满了幸福感。”
元宵节这天,庾毛、白舴舴等再次步行深入12.3公里长的吴堡隧道实施清淤作业。
进入隧道前,队员们互相熟练而默契地进行最后一次装备检点。下午1点30分,“天窗”点到来,队员们开始进入隧道,外面的景物和光亮很快消失了,借着头灯和手电筒的光,大家在隧道里有序地快速行进着,耳旁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和脚踩中松动地砖发出的“砰砰”的撞击声。
“作业现场光线暗、场地窄、气温低,大家一定要听指挥,注意避让列车,确保安全。”每当接到列车即将通过的信号,庾毛总要大声提醒大家及时进入避车洞躲避。列车经过时,强大的气流吹起积尘,灰尘在手电筒的光柱里肆意飞扬。机械震动的声音回荡在隧道里,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耳膜。
吴堡隧道情况复杂,淤堵严重。在作业点,可以看到道床上已经有因为淤堵而泛起的黄色污水,水面上漂浮着垃圾,隔着口罩也能闻到刺鼻的异味。比起这些,最具挑战性的是寒冷。这个时节,无论隧道外是什么天气,隧道内的温度都在零摄氏度以下,而清淤的时候,队员经常要单衣钻进混合着冰水泥渣的地下管道,更是冻到难以忍受。
一到工作面,队员们立刻分工行动起来,有的跳入水位没过大腿根的沉淀井中,手扶高压水枪清淤;有的支起灯光,搬运清掏出的泥沙;最难的是清理堵死的管道,用工具无济于事,队员们须脱去毛衫,身着单薄衣衫,套穿连体防水裤,只身钻爬进内径不过1米的管道,手掏清淤。随着石块、编织袋、水泥块等大块物件被扒出,沉淀井中高高积起的污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很快通畅了。
待庾毛等人钻出管道,早已在旁等待的队友迅速将提前准备好的大棉衣裹住了他们,同时递上姜汤水驱寒,然而即便如此,连体裤中倒灌入的冰水也早已浸湿了全身,冻得人不由自主地哆嗦。
“隧道里的地质环境比外面复杂多了,稍有疏漏后果不堪设想。”一天的任务接近尾声,施工“天窗”也只剩下不到30分钟。队长庾毛挨个检查了疏通点,确认达到标准后,满心欢喜地冲轨道两侧正在收尾的队友大声吆喝起来:“兄弟们加把劲,仔细整理工具,回去煮元宵啦!”
几乎与此同时,对讲机里再次清晰传来有火车通过的指令。待车过后,庾毛等人整了整打湿的工装,亮起头灯,带着队伍隐没在黑暗的隧道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