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吉利谋划新的高端品牌的传闻不绝入耳。而随着吉利召开年度财报会议,靴子落地。
吉利正式官宣,崭新的智能高端电动车品牌正式落地。
根据极氪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含员工跟投平台和用户权益平台)共同投资,其中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集团持股49%。新公司计划现金注资20亿人民币,李书福出任极氪公司董事长,安聪慧出任极氪公司CEO。
简短的信息背后,透露出极氪出身的不同寻常。李书福和安聪慧亲自操盘,现金注资20亿,手握SEA浩瀚架构,18款新车排队研发,极氪出场就气势十足。
而对于外界而言,自然会产生意味,毕竟,李书福已经拥有了沃尔沃这个豪华品牌,它也正在全力转型电气化之中,特别是极星品牌,更是独立出来单独冲击高端纯电这一市场,为何李书福还要偏偏再“另起炉灶”做这个极氪呢?
多生孩子好打架?在技术后台上三个品牌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市场上很容易呈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风险,这一点李书福和吉利肯定也想到了。
那么,为什么李书福还要在2021年不惜倾集团之力再做一个新电动品牌呢?况且这是在其联手百度造车,入股贾跃亭的FF之后,李书福的极氪里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极星和极氪,在李书福心中,孰轻孰重呢?
在我看来,答案非常明显。那就是极氪,这是货真价实的“亲儿子”。
我觉得,之所以李书福还要另起炉灶,再做一个新的高端纯电品牌,就是在于对目前极星糟糕的表现和背后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失去了耐心。
去年8月,极星官方称将在中国、欧洲以及美国销售Polestar 2,目标是在两到三年内实现5万辆以上的年销量。然而这款被视为走量的产品并未实现其目的,上市之后销量依然惨淡。根据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数据显示,极星2020年全年上险量仅为365辆,在豪华品牌中,位居末尾,远不及特斯拉和蔚来。
此外,极星的宫斗大戏更是从来没有平息过。极星汽车的高管变动频繁,就在不久之前,极星中国区一把手高竑挂靴而去,而其履新这一职位仅仅一年时间。而接替其掌舵中国市场的是一位来自总部的外国面孔。
在至关重要的中国市场,弃用中国高管,而选用总部挑选的外籍面孔,在李书福眼皮底下居然都不用中国籍高管,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极星总部用人的思路之奇葩,也说明了极星高层对于中国高管失去了基本的信任。
投入巨资打造的极星不仅没有成为对抗特斯拉的最亮的那颗星星,反而成为了中国消费者遗忘的”微光“,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复杂的架构和欧洲高管把持的权力中枢。
这些洋面孔不仅不能完全理解和坚决贯彻李书福的战略意图,而且还遗传了沃尔沃高端品牌的一些“陋习”,产品研发上更是不能及时读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产品既不叫座也不叫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与其旧楼改造,缝缝补补,还不如在一张白纸另起高楼。
反观极氪,无论从资本构成,到组织架构,再到运营模式,处处透露着新意,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蕴含着无限可能的新生命的能量。
从资本构成上,让用户成为股东。极氪由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含员工跟投平台和用户权益平台)共同投资,其中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集团持股49%。
从组织生态上,内部管理采用互联网初创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融合打造团队,共创开放平等的企业文化。
在全产业链合作方面,已开启8大领域,超过34个智慧出行场景的产业集群共创,浩瀚架构已吸引了众多全球顶级生态合作伙伴的加入,成为一个扁平化的开发者集群。
显然,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在试验李书福和吉利全新思考的新平台,新视野,这是李书福总结了新能源战略失利教训后的一次再出发。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书福在其年初的万言文中提到,“传统汽车公司可以不屑一顾,顽强抵抗,坚持到底,也可以自我颠覆,出奇制胜,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被动参加革命,也可以主动发起革命,可以单独闹革命,也可以联合闹革命,可以在坚守老根据地的同时,开拓新的疆域,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毕竟行业变革才刚刚开始。”
而吉利转型要怎么做?
李书福说,“我们既要保持传统核心能力的优势,比如传统机电能力优势、传统品质控制优势、成本控制优势等等,又要开创新的革命性优势,比如,人机交互、无人驾驶、中央计算、换电充电基础设施、能源管理、智能出行、工业互联等等。”
而守正出奇的Eric Li就准备在极氪的这一亩地上播下的新种子。
这个极氪不一般,因为它是李书福的“极客梦”,它藏着李书福对于转型的思考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