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保卫“渤海走廊”这段历史却显得愈发珍贵。
在素有“红色堡垒”之称的昌邑市龙池镇马渠村,该村首任妇救会长陈志强为保卫“渤海走廊”,不顾个人和家庭安危,把自己的家当作党的秘密活动场所。记者蹲点期间还听闻了很多感人的事迹,究其根本,是他们相信信念的力量。
在党的领导下,不论是反“扫荡”、反“蚕食”,还是反顽军、反封锁,寿光、潍县、昌邑北部的人民群众如同铜墙铁壁般,始终保卫着“渤海走廊”。正是党政军民勠力同心、浴血奋战,“渤海走廊”这条红色生命线才发挥出了最大作用,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采访期间,为体验“渤海走廊”当年的艰辛,记者在昌邑市北部沿当年的路线走了一遭。在这片盐碱滩涂上,伴随着气温的回升,点点绿色点缀着大地。其中,些许绿色属于一种名为龙须菜的野菜。据当地人介绍,龙须菜又名黄西菜,耐盐碱,用其做成的黄西菜包子,因爽口不油腻颇受群众喜爱。
如今的美味,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记者尤为感触的是,在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昌邑北部的群众宁愿自己用黄西菜掺点面做成菜团果腹,也要将节省出来的粮食等物资让给队伍。“最后一把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军民情深。
昔日茫茫的渤海滩,如今已经迸发出新的活力。不仅种上了庄稼,还发展了产业,几个现代化城镇也拔地而起。如何继承“渤海走廊”体现的革命精神?看到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那些进进出出的观众,已经有了答案:一段段记录那段历史的文字,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像是一粒种子,在参观者内心发芽、扎根,继而生长成一棵信念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