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书生写了一篇《揭露西游记后传最大的漏洞:三界中他法力无边秒杀无天》,有网友评论说电视剧《西游记后传》其实是如来佛祖和无天的一个交易,让无天统治三界三十三年,条件是帮其弄死燃灯古佛。有点道理呀,今天书生结合明清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和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给大家论证下。
首先无天的诞生,是因为前世三万三千年前的“紧那罗菩萨” 受“佛祖”之命去传教,接着就发生了当地婆罗门大祭司要求他完成三件常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才答应他在当地传教。
第一件是叫本地小偷世家的后人阿溜不再偷盗;第二件是当地爱打架的混混阿刀不再打架;第三件是当地妓女阿羞不再做妓女,在他完成之后,大祭司出尔反尔,要将紧那罗处死,原本身为妓女的阿羞为了救紧那罗而违背了不再做妓女的誓言答应了大祭司的条件后自杀身亡。
就是因为阿羞的死,被逐出灵山的紧那罗菩萨深受刺激,因而把自身善念封入黑莲,发誓要夺得三界,复活自己的爱人阿羞而最终一念成魔,成为第一邪魔“魔罗”。最后“魔罗”竟然是借助“佛母孔雀大明王”的力量,才重新幻化成了大魔头无天。
看电视剧无天诞生后,第一个见的就是燃灯古佛。但无天是希望燃灯古佛的支持自己成为佛祖,从而改造三界的。燃灯古佛不同意,无天也没动手,燃灯古佛就选择圆寂了,但是后来孙悟空见到了燃灯古佛,书生总觉得燃灯古佛这是金蝉脱壳。
接着如来佛祖这位与无天法力相当的BOSS,竟然选择转世去了,这不是把灵山拱手相让吗?如来佛祖为什么不留下和无天分庭抗礼?而且看无天的大本营好像是在九幽地狱,或许无天根本就没想改造三界,他最想的就是复活爱人阿羞,但是如来佛祖好像留给他的时间只有33年。
但书生觉得这也是如来佛祖的谎言,主要是为了让孙悟空快点寻找到十六颗舍利子,其中就有燃灯古佛的舍利子,估计这三十三年是燃灯古佛最虚弱的时候。接着大结局大家都知道,孙悟空变成无骨舍利加上十六颗舍利子,和无天同归于尽了,最重要的是圆寂的孙悟空重新复活,还成为了万佛之祖。
如果这真的是如来佛祖铲除燃灯古佛的阴谋,孙悟空会不会也是同谋?问题是剧中的燃灯古佛明显是支持如来佛祖的,当然结合《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的话,也就不能确定了,因为有可能燃灯古佛是明知打不过所以想跑路,来了一场假死的戏码。
要知道《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可是很猥琐的,作为阐教的副教主虽有"神仙班首,佛祖源流"的称号,可人品呀不咋的,他的法宝“定海珠”原来是赵公明的。
封神大战中定海珠被武夷山二散人萧升、曹宝以落宝金钱落取,燃灯道人仗着身份厚脸皮向曹宝索取,他怎么会不给,于是“定海珠”就成了燃灯道人的了。而且散仙曹宝最后死在了十绝阵。
封神后燃灯道人投身西方,化为燃灯上古佛,此珠亦兴于释门,衍为二十四诸天(又称二十四佛国),可收摄人、物。估计这先天灵宝才是燃灯道人成为“万佛之祖”的主要原因。
大家想想赵公明是谁?他可是通天教主座下的门徒,这本来就是截教的先天灵宝。如来佛祖虽然被太上老君点化,官拜释迦如来佛,可在演义中他毕竟是通天教主的首席大弟子,也是赵公明的大师兄。
赵公明死的惨呀,被陆压的“钉头七箭书”诅咒的魂飞魄散,还害了“三霄娘娘”。试问多宝道人如今成了如来佛祖是不是要收回“定海珠”?顺便也报下截教灰飞烟灭之仇呀,燃灯道人这位阐教的副教主,很可能就是来西方与自己分庭抗礼的。
但是书生觉得如来佛祖没有与无天做交易,无天也只是一颗棋子。如来佛祖在三万三千年前就布下了这个局,紧那罗菩萨就是如来佛祖落的第一个子。当然估计很多人会说,既然燃灯古佛打不过无天,如来佛祖为什么不自己杀了燃灯古佛?原因大家应该都懂。
为什么说这是《西游记后传》最大的骗局,是因为无天是借助佛母孔雀大明王的力量诞生的,知道燃灯古佛为什么一见无天就选择圆寂吗?
就是因为佛母孔雀大明王的原因,按《封神演义》佛母孔雀大明王就是殷商驻三山关的总兵孔宣,后他被商纣王调往金鸡岭阻挡姜子牙的伐纣大军。
孔宣的绝技五色神光,号称刷尽万物,哪吒和二郎神杨戬不用打,连阐教十二金仙都被打的落花流水,神秘的陆压道人也跑路了,接着燃灯道人来了。
孔宣VS燃灯道人:两人交战两三回合,燃灯道人的定海珠、紫金钵盂被刷走了,招来了收服的金翅大鹏雕羽翼仙,也被孔宣用红光打倒了,燃灯道人落荒而逃,他还真是擅长于逃跑呀。大家觉得无天既然是借助佛母孔雀大明王力量才重新幻化的,会没有学会孔宣的绝技吗?
从“紧那罗菩萨”被派去传教到阿羞的死,说是紧那罗菩萨的劫数,然后被赶出了灵山,成为第一邪魔魔罗被发现,被如来佛祖生擒为什么不灭了?反而将其打入黑暗之渊,而且在《西游记》中有“慧眼”的如来佛祖,竟然没有发现魔罗在借助“佛母孔雀大明王”的力量重新幻化。
不管大家信不信,反正书生倒是觉得这位网友的想法,很有道理,也特别有创意,如来佛祖就是要借刀杀人,因而暗中布置了这一盘大骗局!如果再结合“六耳猕猴”那就完美了,大家可以这样想,孙悟空是真的死了,六耳猕猴成了万佛之祖!
可参考文献: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明 吴承恩《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