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这是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一句话。
儒勒·凡尔纳在1870年完成的这部名著中,那艘神奇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已经是靠电力来驱动其前进。然而时隔150年后,人类日常接触得最多的交通工具,还是靠化石燃料驱动的汽车。
庆幸的是,未来二十年、或许十年内,驱动人类前行的动力,就将迎来一次真正的变革。
3月1日,捷豹路虎新任CEO Thierry Bolloré公开表示,捷豹路虎正寻求合作伙伴,以帮助开发新的电动汽车平台,从而为捷豹重新打造纯电动豪华品牌奠定基础——此前在2月15日举行的捷豹路虎全球发布会上,Thierry Bolloré宣布了捷豹将在2025年起成为纯电动品牌,路虎品牌将在未来5年推出6款纯电动车的计划。按照该计划,捷豹路虎将重点推出三个产品架构,其中两个用于路虎品牌,第三个是纯电动架构,为捷豹量身打造。
无独有偶,仅仅一天之后的3月2日,与捷豹路虎同为豪华阵营一员的沃尔沃也发布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比之捷豹路虎,沃尔沃的步子显得要“稳”一些:2025年实现全面电气化,届时纯电车型占比将达到50%,其余为混动车型;2030年成为纯电豪华车企;而且,所有纯电车型将只在线上进行销售。
捷豹路虎与沃尔沃,两大豪华品牌不约而同宣布将在未来5-10年内转型成为特斯拉那样的纯电品牌,汽车科技进步的临界点,似乎即将到来。
事实上,不仅体量相对较小的捷豹路虎和沃尔沃,奥迪、宝马和奔驰等头部豪华品牌也都为电气化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奔驰早在2019年就宣布,至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一半以上份额;而宝马集团此前也宣布,到2023年计划推出25辆电动汽车,其中一半以上将是纯电动汽车;而超豪品牌宾利,也在去年年底就宣布,将在2030年之前放弃内燃机车型,将全部车型改为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主流的那一天,似乎已经并不遥远。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新能源”,也引起了一场新的讨论。
如果单纯从沃尔沃对待未来的态度来看,混动似乎只是前进道路上的过渡方案:从2025年到2030年,短短5年时间,沃尔沃就要彻底淘汰掉混动车型,成为纯粹的电动品牌。
但无论是去年10月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还是11月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国对于新能源的态度似乎并没有捷豹路虎和沃尔沃那样激进。
“技术路线图2.0”重提全面混动化,用“全面电驱动计划”代替“禁燃时间表”:“至2035年,我国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各占一半,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将全部转为混合动力,从而实现汽车产业的全面电动化转型。”
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则明确,未来将加强“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其中“三纵”是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燃料电池汽车。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在上海日前公开的“实施计划”中,则明确自2023年开始插电混动不再享受“绿牌”优惠政策,并提出2025年纯电动车在个人新增购车中占比超过50%。
在与混动的竞争中,纯电占据了相当的优势。与混合动力车相比,自主品牌在纯电动汽车上具有相对更强的竞争力。相较于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与国外车企形成的巨大差距,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几乎与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经过多年来的大力培育,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渐趋于成熟。无论是宁德时代还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都颇具实力。
而国内混动技术的落后是制约混合动力车发展的原因之一。与纯电不同,混动技术依然依靠发动机与变速器,而这两项技术仍然是自主品牌的软肋。尽管比亚迪的DM-i近段时间颇为亮眼、长城汽车的柠檬混动DHT架构也拥有不错的账面数据,但除此之外,目前大多数国内车企并不具备足够的技术储备。
但另一方面,混动技术也并非毫无用武之地。根据“技术路线图2.0”,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会占据一半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至少还有一半的市场份额需要配装发动机的车型来填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兼具节油与动力两大优势,又不会像纯电动汽车那样产生里程焦虑。在纯电技术、乃至氢燃料电池技术真正靠谱之前,混动依然大有可为。
更重要的是,纯电汽车所面临的一些焦点问题,如电池的能量密度问题、超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安全问题,乃至废旧电池回收和污染处理,都不一定像人们预计的那样乐观。即便乐观估计,这些问题都需要10年以上的窗口期才能解决,而一旦出现技术瓶颈,无法真正被解决,那么纯电汽车也可能难以如期成为主流。
甚至有业内专家认为,即使2035年左右,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取得极大进展,也无法完全“消灭”内燃机。因此,抛开纯电技术“何时能真正靠谱”的问号,自主品牌显然不能完全放弃发展混动技术,否则就意味着放弃混动市场这块大蛋糕——毕竟,“弯道超车”行不通,只有砥砺奋进迎头赶上一条路。
日系品牌垄断混动市场的格局,显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只要给自主品牌足够的时间,实现追赶甚至超越,并不是天方夜谭。这一点,自主研发的比亚迪DM-i和长城柠檬混动DHT,已经用优异的油耗和动力性加以证明。
上海相对激进的措施,或许与上海有特斯拉、智已乃至大众MEB项目等几大纯电项目落户有关。而站在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度来看,像捷豹路虎那样“All in”纯电,或许并不是明智之举。中国现行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几乎一边倒偏向纯电,如果混动也能得到一定的支持,对其未来发展不无裨益。例如,政府能否在诸如补贴、减免购置税、限购或限行等方面给予支持?
2022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将对汽车外资投资全面开放,届时将对自主混动发展带来更大的冲击。因此,剩下的窗口期或许并不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