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孩子的心思是最天真无邪的,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孩子,在尚未接触到人情世故之前,就像一张纯洁无暇的白纸,内心柔软善良,且极富同理心。虽然力量微薄,但是他们却仍旧愿意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前段时间,一段视频在外网火了。视频拍摄者是一位妈妈,她发推特说,每周都有一位听障快递员到家里派件,而她的女儿得知此事之后,为了能够与快递员更好地进行交流,于是便自学了一些手语,这样一来,就能够和听障快递员聊天打招呼了。
在视频中,小女孩和快递员虽然隔着一道护栏,但手语却让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得更近了,经过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快递员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起来,小女孩也因为这一点微小的善意,开启了美好的一天。
网友们看完视频之后,都纷纷评论:
网友A:肤色不同,但善良的本性却是相同的,好感动啊。
网友B:这么好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个好妈妈。
网友C:我们被别人尊重时,也会莫名地心暖、感动,想必这位大叔的心情也是这样吧。
虽然许多父母常常对孩子说,在外面的时候,一定要与人为善。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却并没有表现出重视善良这项品质的举动。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近几十年来,孩子们对他人所遭遇的不幸,已经鲜少表现出同情,又或者是做出帮助他人的举动了,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去关注周边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在不断加深。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部分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学龄前儿童都是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他们很难做到同情他人,而是只考虑到了自己。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不进行干预的话,那么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了。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现如今,许多功利心较强的父母,总是将大多注意力放在的孩子的成就上,而不是孩子的品质培养方面。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然后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比如,当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你可以问他“今天有没有帮助同学”,而不是“今天你考得怎么样”。当然,一味地说教是不可取的,家长可以尝试向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那么孩子就能够渐渐地意识到,帮助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可能会强制孩子向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但是,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不舒服,因为在这种情境下,善良变成了一种任务式的行为,而不是一种选择。所以,父母应该将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让他自己选择分享,又或者是不分享。
最后,希望家长明白,与个人成就相比,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品质培养。毕竟在进入社会之后,孩子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孩子无法做到换位思考,那么他的人缘肯定会一路下跌,社交圈子也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如果孩子能够学会乐于助人,那么他不仅能够获得快乐,也能够温暖身边的人,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