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致富草”种在世界屋脊

本文转自【光明网】;

将“致富草”种在世界屋脊

——记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牧草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李睿宸 任欢

【解码“新动力人群”】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原草地美景不再,草地严重退化、沙化,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原湿地面积也逐渐萎缩。

草地的退化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制约了牧区畜牧业的发展,甚至长江、黄河也受到直接威胁。如何在脆弱的生态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为牧民脱贫致富拓宽道路,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教授周青平领衔的牧草团队,常年活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他们把高寒脆弱生态区适生草种的选育和退化沙化草地改良等研究作为攻关方向,将“致富草”种在牧民家,为草原生态恢复和牧民脱贫奔小康作出突出贡献。

1.向沙化草地宣战

牧草团队的成员,至今都忘不了这一幕——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一个叫瓦切的地方,1000多亩的流动沙丘正吞噬着周边的天然草地。

“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都没有了,何谈生存?更不要说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了。”周青平说,团队的工作,就是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

将“致富草”种在世界屋脊

周青平教授(左四)在与团队成员讨论问题。资料图片

多年的实践证明,以生态环境脆弱的三江源地区为例,若等待植被自然恢复,至少需要5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不仅生活在这里的牧民们等不起,最终造成的损失也无法估量。”周青平说,尽快培育出适生的草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近些年,牧草团队走遍了四川的阿坝、甘孜,以及青海、甘肃等地的高寒草地,从野外选采优良的牧草种质资源,再带回位于红原县的西南民族大学青藏基地牧草种质资源圃进行种植培育。

目前,牧草团队收集整理了青藏高原的抗逆草种质资源2700余份,先后培育出了老芒麦、中华羊茅等多年生禾本科草种。

“这些草种能有效防风固沙、提高植被盖度、改良土壤,已成为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治理的首选草种。”周青平说。

2.把研究成果留在牧民家

一头牵着民生,一头牵着生态。“科研工作一定要和实际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科研工作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高。”周青平说。

“牧人跟着牛羊走,牛羊跟着水草走”,这是千百年来,青藏高原牧民遵循的生存法则,但“靠天吃饭”无法保障牧民的生产生活。“冷季缺草是制约高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牧民们夏天放牧,冷季仍需贮存充足的饲草料,以保证牛羊在冬春季节有草吃,如此,高寒地区养殖业才能有保障,牧民才能离脱贫致富更近一步。”团队成员陈有军说。

将“致富草”种在世界屋脊

周青平教授(右一)在为牧民开展田间培训。资料图片

生态恢复治理和饲草生产所用的草种,尤其是多年生草种,从收割、打辗,到收获种子后再重新种植、评价鉴定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的反复尝试。自2013年加入团队后,陈有军每年都有近200天在高原上开展草种育种工作,而这几乎是团队每个成员的常态。

草种选育成功后,团队都会第一时间向当地牧民推广。“这些草种耐寒、抗旱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也不严格,牧民们种植后能为牲畜贮存更多饲草。”在他们的助力下,牧民们圈窝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青藏高原“五年一大灾,三年一小灾”给牧民带来的家畜缺草问题得到极大缓解。

虽然这些草种已成为解决牧民冬春“草荒”的良药,但在最初推广时却遭遇了一些困难。

“我们在红原县的一户牧民家推广饲用燕麦新品种时,他有些排斥。等到第二年再去时,这户牧民主动询问燕麦种子哪里能买到,原来他觉得这个品种效果很好,想把家里的地都种上燕麦饲草。”陈有军回忆。

将“致富草”种在世界屋脊

团队成员指导牧户进行燕麦饲草加工调制。资料图片

世代游牧的牧民对种草养畜的做法起初表示怀疑,后来牧民看到了成效,种植的人慢慢多起来。“我们的研究成果,也成功留在了牧民家中。”周青平说。

团队成员田莉华承担了“三区人才”和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一对一帮扶红原县贫困村的20户贫困户,种植饲草面积达到500亩以上,人工饲草地产量达到天然草地的10倍以上,缓解了牦牛冬春缺草掉膘的问题、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当地牧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人工草地生产的优势。”田莉华说。

3.用“牦牛精神”将科研进行到底

每年四五月份,青藏高原的积雪开始消融,牧草团队就会来到位于红原县的基地开始资源圃更新扩繁、评价鉴定等工作。

红原县海拔3500米左右,特别是植被稀少的季节,氧气非常稀薄。团队成员汪辉坦言,每年刚上高原时,前几宿都睡不好觉。但高原上的植物生长期很短,即使身体不适,也必须抓紧时间完成草种的选育工作。

团队成员在野外高海拔地区工作时,经常要往返无人区,这意味着他们在时间和精力上要付出更多。前往野外采种时,早上7点钟出发,直到晚上10点钟才能回住地。回来后还要处理当天采集的草种、植株标本等,做完工作就是后半夜了。

将“致富草”种在世界屋脊

燕麦种子发芽情况需要时时查看。资料图片

从野生乡土种质资源的野外收集,到新品系的创制,再到品比试验,除要克服极端气候和复杂地理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团队成员们还要受得住艰苦、忍得了枯燥、耐得住寂寞。

在牧草团队中,80后90后占了绝大部分。但是,寂寞和枯燥并没有吓退这些向往这片草原的年轻人。

团队成员雷映霞说:“科研工作就是要坐得住冷板凳,千万不能着急。”她举了个例子:在培育披碱草新品种时,由于披碱草与近缘属植物的地理分布重叠,在长期进化后,单靠形态特征难以区分,这在研究和生产应用上就会出现品种选育混乱的问题。因此,团队前期就必须深入高寒草原、草甸等披碱草属植物的分布区,历时多年采集上千份披碱草属材料,再通过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和评价。这个漫长、细致而沉寂的工作,为品种选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虽然难,但也得做!搞科研没难度、没创新还叫什么科研?”周青平的这句话始终激励着团队的年轻人。

90后成员张俊超今年刚加入团队,他说,自己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被牧草团队不畏艰辛、甘于奉献的“牦牛精神”所吸引。“如今,随着研究项目不断取得突破,我越来越坚信自己所学能够早日惠及更多群众。”张俊超说。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16 字。

转载请注明: 将“致富草”种在世界屋脊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