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消息,内容讲述了一名十几岁的少年,因为家长念念叨叨而走了极端,被救回来后,孩子拒绝父母的探视,因为“想一个人静静”。
在外人看来,这无非就是孩子玻璃心的问题,不过是被家长碎碎念而已,怎么就承受不了呢?甚至还拒绝见到父母,这不是白眼儿狼吗?
面对这种言论,我心里总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对中国家庭教育的无奈,也是对中国孩子无力反抗的同情。旁人眼中,父母是以外为名的唠叨,但对孩子来说,却如同魔鬼的咒语般无处不在、令人生厌。
不是所有以爱为名的行为就真的是为了孩子,有些命令,不过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控制欲,目的是情感绑架,你我都在其中,受影响的不止是孩子。
在这个问题上,育儿专家早就给出应对手段,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暗伤,我们都可能被父母“道德绑架”,如何拒绝这种以爱之名的控制?方法如下:
学会左耳进、右耳出,消极抵抗
文文是一名十六岁的少女,父母性格非常强势,经常在家吵架,有时候在彼此身上找不到认同感时,就会把压力发泄到文文身上,这导致她从小就活在战战兢兢之中。
按常理来说,强势的父母一定会养出懦弱的孩子,但文文不是,她外柔内刚,对外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而她之所以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不过是源于小时候的一项“特异功能”——左耳进、右耳出,这边对父母积极认错,那边我行我素,绝不改正。
对于经济和生活全然受父母控制的孩子来说,想和父母对抗是很难的,一不小心就会招来棍棒教育。所以,文文从不跟父母正面起冲突,她更倾向于把父母当做任性的孩子,因为不自信才会强行要求他人认同,一旦理解对方的弱点,文文就变得同情父母了。
一有机会,就离开父母的控制区
文文便是如此,她从小生活在父母的高压下,意识到自己对这种家庭环境很不满,而源头在父母身上。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文文也一样,她很快有了新的打算,那便是住校。
13岁的时候,其他孩子还在被父母接送上下学,但文文已经开启了寄宿之路,美名其曰为了学习,但她心中清楚,不过是找机会离开父母的控制区罢了,你我也可以做到。
生活独立自主,实现经济自由
很多受困于控制型家长的孩子,大多秉性善良,因为不忍心离开原生家庭,才无法活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专家建议这一类孩子转换思想角度,只有学会爱自己,我们才能爱别人。在原生家庭问题上也是如此,只有我们先活得真正的幸福,才有多余的正能量带给父母,所以,经济自由后离开原生家庭并非自私,而是为了找寻真正的幸福之路。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欢迎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儿护理、成长发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