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污染谁负责 “零废弃”社区不是乌托邦

【环球网公益报道 记者 文雯】现如今,“垃圾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垃圾的堆积不仅污染了水源、土地,给城市造成极大负担,更威胁到了人类的生活与健康。2000年建设部下发《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通知》,正式拉开了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的序幕。历经20年的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和法规的过程,“垃圾分类”从自愿自觉迈向法治规范的关键期。

关注环境问题,尤其是“垃圾分类”问题一直是万科公益基金会的工作重点。2018年,基金会制定出2018-2022年五年战略规划,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重点推动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当前着重在社区废弃物管理等方面展开工作。

为响应国家关于垃圾分类和建设无废城市的号召,同时秉持万科公益基金会“可持续社区”的发展目标,举办了第二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由此契机,环球网公益频道特邀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女士进行专访,进行深入的观点讨论和案例分享,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探讨如何建设我们共同的绿色城市,促进不同环保力量的借力、协同与深化。

谁污染谁负责 “零废弃”社区不是乌托邦

环球网公益频道:为什么我们要倡导“零废弃”?零垃圾、零浪费的“零废弃”生活,能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陈一梅:首先从地球实际上能够承载的自然量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的每一个人只要生活就会产生垃圾,不管垃圾最终被如何处理,只要量在持续增长,实际上环境所能消纳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少。

第二是从时间的角度。我们产生垃圾,然后处理垃圾,所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其实跟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是迫在眉睫的。如果我们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扭转现在的局势的话,我们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所以需要在环境、在行为上做一些改变。

万科公益基金会以可持续社区为战略目标,在战略目标下,我们希望能从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这两个方面去切入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一份初心,基金会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方向,希望在全国已经提出垃圾分类政策20年以后,我们还能有一些新的做法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万科公益基金会在2018年7月发布了社区废弃物管理项目,作为基金会的旗舰项目,项目的宗旨就是建设零废弃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针对我们刚才说的垃圾带来的问题,我们希望能采取一些系统的行动。在政策层面上、在实践层面上、在赋能层面上、在个人层面上、在团体层面上、在机制及文化层面上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行动,能首先让整个社会,意识到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在一个场景当中各自都有各自的角色。所以要制造这样一个氛围,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每一个个体、每一家机构都是有责任采取行动的,从而给社会带来改变,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的模式。

第二个方面,垃圾分类问题不只是一个环境的问题,它同时还是一个是社会治理的问题和文明水平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倡导零废弃、食物零浪费的活动让大家意识到:社区建设需要大家共同面对。

环球网公益频道:您认为在社区垃圾分类中,居委会、物业、业委会还有居民,他们都应该分别承担怎样的公共责任呢?

陈一梅:在论坛当中,也有很多嘉宾反复提到了:谁污染谁负责。这应该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我们制造的垃圾来负责任。所以如果按照这几个角色来讲,首先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居民,作为一个市民,作为一个公民,就要承担一定的垃圾分类的责任,最好还能做到垃圾减量,从源头就开始起到相应的作用,这个是最根本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这也是一种引导。要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要在家里就进行垃圾分类,然后再把它分类投放到小区相应的地方去,或者相应的设施去。

在小区当中,居委会主要是起一个领导作用,因为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所以居委会在街道的指导下,有责任来把社区当中的垃圾分类问题作为自身的一项职责。最理想的状况是这些角色协作。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组织……都应该协作起来。可以这样说,居委会在街道的指导下,有一个要达标、需要落实政策的责任,起主导的作用;居民是必须有义务来做垃圾分类的工作;物业和业委会应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之内,尽量去跟其他的群体或者人群来合作,既不要不作为,也不能过于作为,需要协调。

环球网公益频道:在这一年中,万科公益基金会的社区废弃物管理项目试点取得了怎么样的阶段性成果?

陈一梅:万科公益基金会在社区废弃物管理这个项目当中,设置了有几个板块,一大板块是场景,主要是做试点;还有一大板块是平台,主要是做一些跨场景的专门的议题、赋能以及智库的平台。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试点的情况,它主要是在场景板块当中,我们分别在住宅小区、学校、办公场景做了试点。小区是从2018年7月开始到现在,我们在全国21个城市的37个小区做了社区废弃物管理的试点。试点的侧重主体不同,有的是业委会主导,有的是物业主导,有的是街道主导。除了城市小区以外,我们还在全国的学校开展试点,我们的零废弃学校项目覆盖了全国91所学校。办公场景,我们主要是用万科集团作为先行的试点,然后再总结经验,推广到全国。

在试点当中,有机垃圾是基金会关注的重点。有机垃圾包括厨余垃圾和绿化垃圾。有机垃圾的处理方面,基金会目前探索一种叫分散式的解决方式。我们希望在市政环卫统一、集中收运的方法之外,各个小区或不同的单位,也能在自己分散的场景当中,能全部或者部分的处理掉一些自产的垃圾,尽可能地循环再利用。我们全国各地的一些成功的案例都是用这种方法,我们希望给全国社区的垃圾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社区有机垃圾分散式处理。

除此以外,我们还有知识积累,因为做了很多零废弃学校和无废校园的项目,所以我们也形成了一套零废弃学校指南、零废弃办公指南。这些工具性的经验包也都可以提供给公众使用。

环球网公益频道: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今年是第二届了,万科公益基金会努力践行“零废弃办会”的理念。相比去年来说,今年有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明年的目标又是什么?

陈一梅:第一届社区零废弃管理论坛在成都举行,是线下论坛。当时我们设计论坛的时候,就决定把“零废弃办会”这个元素设计进去。一方面我们要践行,另外也是倡导。与会者都是对零废弃感兴趣或者是致力于这方面工作的。所以去年我们做得比较极致,两天半的会议,参加者将近300人,我们垃圾的产生量一共是27.66公斤,平均每一个人只有0.1公斤的废弃物,其中主要还是厨余垃圾。所以去年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另外,去年所有的参会嘉宾都住在酒店里,我们会提前与酒店沟通好,每一个嘉宾的房间里,提前把“零废弃入住”的提示放到房间内,而且房间里不放置一次性用品。

今年是线上论坛,废弃物的产生量更是微乎其微的。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从碳排放角度上和“零浪费”的角度上讲,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之后,我们想把各种场景都“零废弃化”。零废弃“办会、”零废弃”赛会、“零废弃”音乐会、“零废弃”博物馆等等。

万科公益基金会有一套行为准则,就是基金会的员工都要有这个理念,例如不喝塑料瓶装水,大家出门自己带餐具等等。我们(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先生也是这样的,王石先生已有10余年坚持不喝塑料瓶装水。我们希望从明年开始,倡导我们所有的合作伙伴也都能参与到“零废弃“的行动当中来。

谁污染谁负责 “零废弃”社区不是乌托邦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60 字。

转载请注明: 谁污染谁负责 “零废弃”社区不是乌托邦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