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王冠上的宝石”,为何甘地绝食一下,英国就让它独立了!
众所周知,在近代,印度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存在的。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了解到,第一个发现从欧洲到印度的开发新航线的人是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之后欧洲的大国们对于印度这块令人眼馋的地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1757年的普拉西战役中,英国人罗伯特·克莱武率领英军击败了葡萄牙,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地位得以确立。在之后的一百年中英国不断扩大对印度的殖民范围。在1857年,英国和印度的民族矛盾激化,同年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印度民族起义。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英国是世界实力最强的国家,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印度自然无法与之抗衡。于是在1858年,英国选择放弃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代管,正式将权力移交给维多利亚女王。印度彻底地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而对于印度这块殖民地,英国也是无比看重的。印度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发展资源,而印度数量众多的人口也是英国工业产品天然的倾销市场,对英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印度在南亚次大陆的优势地理位置,也使得英国可以建立在印度洋地区的海洋霸权。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印度被称为“帝国皇冠上的宝石”。但是,为什么在1948年,英国却放弃了这块“肥肉”呢?难道就因为甘地的“绝食”?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就首先来谈一谈这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独立的影响。所谓“非暴力不合作”,顾名思义,就是不采取暴力手段,以和平的方式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这一行为乍一看似乎只是十分消极的抵抗,所以会给人一种似乎甘地只是绝食了一下就让印度独立了这种想法。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非暴力不合作”这个社会运动在当时的影响范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社会运动,而印度这个国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1913年人口数为3亿,也就比四万万同胞的中国少了一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此众多的人口基数下爆发的全国性和平抵抗运动,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甘地提出的不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分析。首先,不纳税,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财政收入铁定会受影响,对英国的经济是起到了冲击作用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人的纳税总额是很可怕的数字);不进入公立学校,英国在印度的教育系统必将崩溃;不入法庭,英国在印度的司法会到影响;不入公职,英国在印度的行政体系会承受重压;不买英国货,英国自然会失去一个极其重要的商品倾销市场。而通过以上种种不合作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甘地并没有对于英国殖民者采取武力反抗,但他的种种措施,却无一不是在给英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增加压力。而英国殖民者对这种和平抵抗的方式也实在束手无策,因为采取暴力镇压反而会增强印度人民的凝聚力和抵抗热情,比如“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导火索之一的“阿姆利则惨案”。当然,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只是印度独立的其中一环,是印度独立的加速剂。而20世纪上半叶特殊的历史环境也使得印度独立的条件越发成熟,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其实欧洲的资本主义强国们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使得它们对于位于全球各地的殖民地的控制力也无可避免的下滑,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开始出现了高涨的局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爆发正是在一战结束之后)然而,还没等到欧洲的资本主义强国们恢复元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又再次对这些国家进行了打击,然后法西斯主义迅速抬头,不久之后,二战爆发。而在二战中,英国的表现实在无法再让人承认它世界霸主的地位。这给了其殖民地进行独立斗争的勇气;而英国为了扭转战争初期的颓势也向这些殖民地提出了种种承诺,这使得殖民地国家在战后的独立运动更有底气;而战后新的霸主美苏两国对殖民主义的反对更是为这些国家提供极其有利的国际环境。而后二战结束,印度独立,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所谓的甘地绝食一下,印度就得以独立是不够严谨的。印度是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英国实力的衰弱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在二战后独立的,简单的某一个人绝食一下可无法产生这么巨大的效果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9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