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时代,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正逐渐淡出公众视野。成昆线5633/5634次列车是我国仍保留着的81对公益性慢火车之一。大凉山今年1月迎来了高铁,但这列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的慢火车仍在运行。
全程376公里,时间11小时7分钟,沿途停靠27个站,票价最高26.5元、最低3元。今年8月底,长江日报记者体验了穿越大凉山的、运行已半个世纪的5634次慢火车。
穿越大凉山的5633/5634次慢火车。 特派记者彭年 摄
致富车,集市搬进车厢
记者从西昌站上车,前往85公里外的沙马拉达站,票价8.5元。列车上的“公益性 慢火车”六个字很醒目。
慢火车车厢里的“公益性 慢火车”标识很醒目。 特派记者张维纳 摄
车上没有空调,车顶上一排风扇吱吱呀呀地吹着,打开车窗可感受到来自田野的风。
慢火车逢站就停,行至冕宁站,一群妇女背着背篓上车。她们的背篓里装着香蕉、葡萄、梨等水果。
人群中,12岁的彝族女孩阿西依布木右手拎着一大袋面条,左手拽着8岁的妹妹。她们的母亲佝偻着背走在后面,她的肩上背着一筐梨。
那筐梨重60公斤,卖梨的老板喊了两个人一起帮忙,才把梨抬到阿西依布木母亲的肩上。梨太重,上车后,她想把肩上的这筐梨放在地上并不容易。
她先将背篓靠在车厢壁,借车厢壁的依托让背篓一点一点着地,最后阿西依布木的母亲也跟着背篓缓缓蹲下。一筐梨落地,她也瘫坐到了地上。
顾不上休息,她又从地上爬起来,将背篓里的梨一个个捡到小箩筐里。她在小箩筐里装上20多个梨和一挂香蕉,抱着箩筐在列车上来回售卖。
老乡在慢火车上售卖水果等补贴家用。 特派记者彭年 摄
阿西依布木家住凉山州喜德县乐武乡,妈妈每天早上6时多就会起床,匆匆吃完早饭后,会从家里步行20多分钟到达乐武火车站坐车。
农闲时,阿西依布木的妈妈每天会在火车上卖水果补贴家用。土豆丰收的季节,她还会去帮别人捡土豆。阿西依布木爸爸在家种地,同时喂了三头猪、两头牛,还有一群鸡。
火车轰隆隆行驶着,车厢顶上的风扇吱呀呀地转着,有人在车厢里卖着水果,还有人卖卷粉、零食和矿泉水。
铁路部门为方便村民在车厢内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将车厢首尾两端各拆除一排座位,用于老乡们存放背篓、水果箱等大件物品。
乘客将准备在火车上销售的水果搬上车厢。 特派记者彭年 摄
求学车,在火车上学习
9月开学后,阿西依布木就要读小学五年级。上次期末考试,她考了班级第三名。今年暑假,阿西依布木和妹妹陪着妈妈在火车上卖水果。
阿西依布木在喜德县读初中和高中的哥哥姐姐,每周会乘坐这趟火车去上学,周末再乘坐这趟火车回家。她将来到县里读初中也会乘坐这趟慢火车。
“每次,别人把那筐梨抬到妈妈肩膀时,妈妈好似要被那筐梨压倒,但她总是能咬着牙把一满筐梨扛上去,怀里还要抱着一箱香蕉。”提起妈妈,阿西依布木就红了眼眶。她梦想考一个好大学,不想让妈妈再这么累。
嘈杂的车厢里,只见欧支阿比拿出书本,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开始做题。她今年刚从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考到西昌市读书。
欧支阿比坐大巴晕车,慢火车最适合她。一路从西昌站坐到终点,车程5个小时,她刚好能做完两套卷子。
在这趟火车上,还有不少和欧支阿比一样的年轻学生,他们不少人的桌上都放着习题册或书本。
大凉山慢火车普雄至西昌路段各站周五和周日乘车人次在4000人次,多数乘客为家在铁路沿线的乡村学生。
便民车,坐火车办年货
大凉山层峦叠嶂,山很高,路很远。车厢里的人无论相识还是不相识,只要坐在一起,就能聊天打发时间。
火车上,即使互不相识大家也能谈天说地。 特派记者彭年 摄
和12岁的阿西依布木一样,45岁的吉木伍牛牛也是乐武人。这一次,她花了3元钱从乐武坐车到冕宁的亲戚家去吃酒。
只要从山里出来,这趟火车就是吉木伍牛牛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她用彝语邀请记者:“等我们过彝族年时你再来,那时火车上人更多。”
彝族年是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特殊的节日,一般在农历十月中旬至下旬,日期不完全统一,需要待庄稼收获后,在十月内选一吉祥日过年。
彝族年里,彝族老乡也有吃团年饭、拜年的习惯。为了更好招待客人,彝族人会早早背着背篓,坐着慢火车出来置办年货。
坐在吉木伍牛牛身边的瓦渣拉货大叔是慢火车的常客。每周,他都要坐车从昭觉县到西昌市。
瓦渣拉货大叔的老伴和孩子们现在住在城里,他一个人在老家山上养了50头牛和20匹马。到了周末,他会从乡下坐慢火车去城里看孙女。
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乘坐火车回家。 特派记者彭年 摄
高铁时代,平均时速不足40公里的慢火车显得更慢了。一位网友说,高铁是中国的“大动脉”,慢火车是“毛细血管”,两者互联共生缺一不可。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张维纳)
【编辑:赵可】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