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多年的香港沙头角区域开禁,澳门首个标准中药厂建成,广州出台首部“元宇宙”扶持政策,深圳宣布建设国际风投创投街区,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开始主缆施工,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启动……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近期的一系列“上新”之作。在国际媒体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报道中,“新(new)”是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三周年,盘点三年来大湾区的发展,源源不断的“上新”是最生动的写照。
一款产品从图纸设计到制成模具需要多久?同等工艺参数下,硅谷的耗时是两周,粤港澳大湾区的答案是1天。图纸设计代表创新能力,模具制成显示产业实力,高科技与高效率在大湾区完美衔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大湾区在100个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位。整个大湾区拥有50多家“独角兽”企业,1.5万家投资机构,数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前海的股权交易中心网站上,中小企业成长服务包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找政策”“找场地”“找人才”“法律支持”“商业模式企划”。在大湾区创业的港澳青年们流行这样的说法——“只要你有idea,大湾区分分钟变现”。正是创新驱动的强劲动力,支撑着一个个“上新”项目陆续而来。
15226亿元人民币,这是香港实时支付结算系统1天的成交量,“日进斗金”已经不足以形容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丰厚红利。“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港澳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银行个人账户超18万户,内地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进驻港澳,大湾区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便利。标准引领融合走向深入,大湾区制定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涵盖中医药、粤菜等23个领域70项标准。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广东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资金融通、标准贯通、人员流通,融合效应带给大湾区更充沛的“上新”动能。
大湾区的“上新”洋溢着青春活力。“鼓励青年参与大湾区建设”,这是香港70多个青年团体在行政长官选举期间联合提交的建议之一。参与大湾区建设,正成为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的自觉行动。前海的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的澳门青年创业谷、南沙新区的创享湾,这些地方都是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大本营。在大湾区,要想为一个创新创业基地注册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实属不易,已经登记在册的产业孵化器就有1000多个。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政策落实落地,吸引了很多港澳青年报考。大湾区内地城市本身就是年轻人富集的城市,粤港澳三地又有着共同的方言民俗,青年之间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大湾区更美好的未来。
“上新”,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心气在“上新”中激荡,“一家亲”的其乐融融在“上新”中升华,新时代的复兴盛景在“上新”中铺展。我们有理由期待,大湾区在下一个三年将会更新更靓!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