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脾气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别让情绪毁掉一个家
前些日子,微博有个热门话题引来7万人转发,点赞数将近28万,内容是“易怒父母养出来的孩子”。
心理医生Juliette Virzi 采访了一些易怒家庭,并总结了暴脾气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存在的15个最大的特点。
在评论区,还能看见一个个有类似经历孩子的故事,尽管现在他们已经成年,但回忆起童年时父母发怒的样子,好像还是在昨天。
可见,遇见暴脾气的父母,会让孩子的心理遭受到巨大的打击,并且影响深远。
有位网友说:他始终都记得前一秒还很开心的妈妈,就因为一点小事开始破口大骂,以至于自己在家里很沉默,不愿意表达想法。
还有的网友说:长大后开始理解父母,但自己已经伤痕累累,遇到困难还是会下意识躲避,感到无助。
每个故事里,大家都有着自己的悲伤,那种没办法诉说的伤痛好像一直在情绪中,没办法抹去。
暴脾气父母养出来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报道,电影制片人Charlie Tyrell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是录像带,上面贴着奇怪的标签。
母亲说当时担心孩子太小,就没有提及这些录像带,现在她也不记得里面录的到底是什么了。
后来孩子和母亲一起看了录像带,才发现里面是一男一女激烈的争吵,男人正是他的父亲,而女人是他的奶奶。
成年的Charlie都没有想到,原来自己的父亲和奶奶还有这样的一面,两人总是激烈对抗和争吵。
Charlie的奶奶就是一个脾气极其暴躁的人,对Charlie的父亲Greg格外没耐心,有次仅仅因为儿子跟同学出去玩回家晚了一点点,就被愤怒质问,为了避免挨骂他说了谎,被识破后遭遇了打骂。
Greg长大后当了警察,接触了心理学,慢慢才发现母亲的脾气来源于原生家庭,她也曾是受害者。母亲的父母也是易怒型家长,可以说这种暴躁的情绪影响了三代人。
于是,Greg立志不在孩子面前发怒,从自己的转变开始,终结家庭代代相传的悲剧。
有很多次和妻子发生争吵,都强行让自己点到为止,Charlie犯错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只是他的爱总是显得很笨拙。
为了跟孩子们搞好关系,把家里弄得整齐漂亮,自修木工课和机械维修,每周还带着Charlie去小型机场玩耍。这些在Charlie看来都是小事,但却是爸爸用深沉的爱和忏悔做出的改变。
最终他成功了,没有让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下一代。
易怒只是一个人负面情绪的表现,并不是不能改变,只要下定决心还是可以的。
作为父母要懂得,别让情绪毁掉一个家,甚至毁掉整个家族。
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坏脾气就像是一种无形的打击,每发作一次,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个阴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平和地和孩子交流,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 一分钟冷静法
如果控制不住情绪,请学会先观察再行动,尝试数60个数,让情绪缓和一下,想想自己到底想让孩子做什么。
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学会这种方式,我家二宝就是这样,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有冲突,还会说:我给你60个数的时间,再之后我就要生气了。
虽说他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已经能够初步管理自己的情绪。
- 感同身受法
家长可以准备一个简单的手环戴在右手上,将要发火时就把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情绪稳定后再换回来。这个需要多坚持,然后才能形成习惯,渐渐就会觉得要发火很麻烦,做一个平和的父母。
还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孩子说的痛,也就知道如何进行自我的情绪管理了。
- 自我冷静法
有时实在控制不住想发脾气,就直接和孩子说:我现在很生气,想冷静,我静一下再来找你。
自己冷静好了后再接触孩子,不要觉得这是疏远,实际上就会教会孩子生气时不要做决定,也不要说太多,平和才最好。
当然啦,家长毕竟也是人,不可能每次都控制住脾气,但你要记得,发完脾气后给孩子进行心理建设。
发完脾气后,如何减轻对孩子的伤害?1、客观描述自己的感受
告诉孩子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比如:你自己能做的事情,总是赖着妈妈一起做这类具体的描述。
记住,一定不要再讲以前的事情,也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攻击,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或者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孩子。
2、给孩子有建设性的建议
有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喜欢讲一堆大道理,根本认识不到孩子已经不耐烦。
其实孩子需要的,是知道接下来自己应该怎样做,如何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训斥并不能改变什么。比如,孩子已经把碗打碎了,就不要再责怪,给他提供工具,在安全前提下扫起来就好了。
3、表达情绪,并真诚道歉
大人总觉得自己有架子,不能和孩子认错,有时计算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也嘴硬逞强,口头占上风。
同事曾跟我分享了童年的故事,父亲因为她把炕烧得太热而感冒,打了她一个大巴掌,她现在还记得。后来,当她自己有了家,一家人回忆时父亲紧紧地拉着她的手,说了句对不起。
其实父亲也一直记得,只是放在心里不说,时隔多年的道歉才打开这个心结。
家长应该在原则问题上客观说出自己的不足,不要总是摆着架子,让双方都觉得尴尬,爱是不怕表达的。
你永远不知道,发火时孩子又有多惧怕,这种不可逆的影响真的会代代相传,并且成为下意识的行动,请用平和、爱和关注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