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儿
我国有句俗语,叫“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意思是溺爱的人看不清眼前的真相,而被溺爱的人则会贪得无厌,直到爱意榨取干净。这话与陈奕迅的《红白玫瑰》有异曲同工之处,无非都是被偏爱的有恃无恐,只不过应用范围更广泛,尤其在孩子教育上。
不少家长都说过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人父母,自然要给孩子最好的!”可这话真的正确吗?集中全家的资源去供养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其他家庭成员在生活质量上的权利被剥夺,人性是经不起测试的,付出必然是要得到回报,这除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外,还容易养成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者。
几年前,某机场曾发生过一起弑母案,犯罪嫌疑人是一名留学生,是被月收七千的母亲辛苦供养长大,谁想能干出如此人神共愤之事?原因在于母亲对孩子的无条件供给。
根据调查,孩子从小到大习惯了对母亲索取,所以在拿不到钱的时候,情绪上头,失控之下直接杀了母亲,因为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早就有育儿专家说过,再苦不能苦孩子只适用于过去,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家人荣辱与共,父母不应给孩子营造虚假的繁荣,不然拟态环境破裂的那天,便是孩子陷入混乱的时刻,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拒绝孩子的索取,改成奖励制度。
无论是情感还是物质,孩子只会对来之不易的东西产生占有欲,若是轻易得到,他们反而不会珍惜。所以,面对孩子的非必要索取,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答应,免得孩子认不清真实的家庭状况,万一养成了自私人格,那家长的晚年生活就堪忧了。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最可怕的教育并非是拒绝孩子,而是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家长只是普通人,他们迟早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就如同机场事件中的母亲,她月收七千,却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让孩子认为金钱来得非常容易,当母亲不肯再供养的时候,他就拿起了屠刀,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张口就能得到的思维惯性,母亲再诉苦拒绝,他只会产生被欺骗的愤怒——
“你怎么可能没有!你就是不想给!可你的一切都该是我的!”
我想,若犯罪嫌疑人三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真实的家庭经济条件,他一定能明白母亲生活的不容易。而这也是教育要趁早的原因,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心软,那反而是他们接受程度最宽阔的时候,不要等到思维养成了再去改变,越大越难改。
最后,大家对这话怎么看待呢?快说出你的立场吧!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欢迎关注【小屁孩儿】,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儿童发展,时尚教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