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实现连任,法国总统大选背后的四大焦点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为自己赢下了下一个五年任期。

 

当地时间4月25日凌晨,法国内政部公布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统计结果,马克龙获得58.54%的有效选票,获得连任;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候选人玛丽娜·勒庞获得41.46%的有效选票,再次陪跑。

 

专家分析指出,虽然相较五年前,同是马克龙对阵勒庞,但法国社会政治生态发生明显变化。长期以来,传统左右翼轮流执政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中。就马克龙过去5年的执政成绩单来看,虽然他提出了较长远甚至宏伟的改革目标,但推进并不顺利。马克龙如何利用未来5年真正让法国民众切实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才是对其最重要的一个考验。

 

马克龙最终赢得了连任,但对他而言,未来5年的执政考验才刚刚开始。

 

焦点1:五年中不断缩小的得票差距

 

虽然这已经是勒庞10年内第三次竞选法国总统失利,但她似乎对这个结果颇为满意。

 

在败选演讲中,勒庞称她最终的选举结果是“光辉的胜利”,并表示在这次失败中,不禁感到了一种希望。美联社指出,对于法国极右翼来说,突破40%选票门槛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事实确是如此,在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马克龙和勒庞的得票率分别约为66%和34%。2002年,勒庞的父亲“老勒庞”仅在与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对阵中,获得不到20%的选票。

 

马克龙实现连任,法国总统大选背后的四大焦点

当地时间2022年4月24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胜选演讲。  图/IC photo

 

5年前,马克龙能以大比分战胜勒庞,主要在于当时两人的形象都非常鲜明。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表示,那时39岁的马克龙以革新作为口号,身为中间派人士,吸引了大量对他充满希望的选民。而勒庞是极端右翼的代表,她的系列主张,例如主张退出欧元区等,都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

 

如今,两人的角色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马克龙不再是“政治新贵”,被冠上了“富人总统”的称号,又因“黄马甲运动”备受批评。丁纯指出,马克龙在执政期间实施的社会改革难免会触及部分民众的“奶酪”,他在民生问题上表现不佳,也导致法国贫富差距增大。

 

而这边,勒庞在忙着“洗白”政党。在过去5年中,勒庞一直致力于让极右翼政党变得更让选民接受,通过为政党更名,努力淡化政党极端右翼色彩,逐步向温和政党靠近。

 

这场法国大选另一个明显影响因素则是仍在持续中的俄乌冲突。

 

自俄乌冲突开始,马克龙便在其中“穿梭外交”,试图扮演调停人的角色。他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也受到了法国民众的认可,2月底以来,马克龙民调支持率明显走高。

 

但随后,俄乌冲突逐渐成为马克龙与勒庞相互攻击的工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首先,马克龙既要处理国内选举,又要应对俄乌冲突,还要体现法国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价值,三者之间难以兼顾,在国内和欧盟内部遭遇的批评和压力增大。勒庞利用这点攻击马克龙,导致他的支持率受到影响。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这又导致法国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勒庞又抓住“购买力”问题指责马克龙。

 

而马克龙则针锋相对,指责勒庞早在2017年就从俄罗斯银行贷款数百万欧元,用来充当竞选资金。崔洪建补充道,俄乌冲突其实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外交议题,可供双方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反思,但在西方的选举话术和法国的民粹环境下,却沦为了双方相互进行政治攻击的工具,反映出法国乃至西方政治整体的庸俗化倾向。

 

这次法国总统选举被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形容为,勒庞家族距离执掌法国最近的一次,但勒庞最终未能实现反超。丁纯指出,这主要是因为第二轮投票变成了法国方向之争,对传统主流社会正义的认同问题,从第二轮的弃票率来看,不少选民对两位候选人都不甚满意,选择马克龙,也只是更不愿让极右翼领导人上台而已。

 

焦点2:法国大选背后的“杂音”

 

在确认赢得连任后,马克龙赶往埃菲尔铁塔下的马尔斯广场发表胜选演讲,他的支持者早已欢呼雀跃地等待在那里,人群中随处可见的是挥舞着的法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的确,在马克龙的胜选演讲中,他也将成功实现连任看作是整个欧洲的胜利。“马克龙的获胜,让不少欧盟领导人都松了一口气。”美媒Politico指出。

 

马克龙是欧洲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还将建立更强大、更独立的欧盟以及推动欧盟的战略自主作为其政治议程的核心。相比之下,虽然勒庞放弃了之前关于退出欧盟的承诺,但她认为欧盟内部需要进行改革。法国《世界报》指出,因此,许多欧洲领导人担心,勒庞上台后会破坏欧洲的团结及其战后秩序。

 

马克龙实现连任,法国总统大选背后的四大焦点

当地时间2022年4月25日,法国巴黎,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的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在第二轮选举中失利后现身“国民联盟”办公区域。  图/IC photo

 

事实上,他们不只是担心,还试图做点什么。

 

在第二轮投票之前,德国总理朔尔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和葡萄牙总理科斯塔在法国《世界报》发表文章,一再强调法国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法国大选对欧洲至关重要,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他们在文中写道,“他们必须在民主候选人和极右翼候选人之间做出选择”,含蓄地呼吁选民应该在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选择马克龙,反对勒庞。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不少争议。崔洪建指出,三位欧洲国家领导人冒着“干涉法国内政”的风险,联合发文对法国选举表态并且明确支持其中一方,这在欧洲历史上极其罕见。法国选举之所以受到欧盟如此关注,是因为法国作为欧洲一体化的缔造者之一,其未来政治走向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欧盟的政治风向。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内部民粹主义兴起,想要主导欧洲政局的“老欧洲”国家担心,一旦勒庞上台会从原则、观念和政策上颠覆欧洲主流政治。

 

此举甚至被美媒Politico评论称,这是外国领导人罕见地“干预”法国大选。丁纯分析称,欧盟中法德作为轴心,在德国老牌政治家——德国前总理默克尔退出政治舞台后,欧盟又正逢历史性的俄乌危机时刻,欧盟正急切地关注法国大选,法国总统人选有着直接外溢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他们一方面表示无意“干预”法国大选,而另一方面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提醒和呼吁。

 

其实,此类劝导与呼吁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崔洪建指出,欧盟领导人对法国大选表态,似乎也在印证勒庞的主张,即法国在欧洲一体化中越来越失去它的主权,沦为欧盟的附庸品。

 

因此,在确认马克龙获胜后,欧盟多国政要纷纷向马克龙致以问候。朔尔茨率先向马克龙表示祝贺,指出选举结果向欧洲传达了强有力的承诺,意大利总理德拉吉更为坦率地说,“这对整个欧洲大陆来说都是好消息。”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将马克龙的连任与欧盟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米歇尔称,在这个动荡的时期,需要一个稳固的欧洲,以及一个致力于建设更具战略主权意义欧盟的法国。冯德莱恩补充道,“我们可以共同推动法国和欧洲向前发展。”

 

焦点3:未来5年执政充满挑战

 

2017年,马克龙以独立中间派和雄心勃勃的改革者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了法国现代政治最年轻的总统,入主爱丽舍宫。

 

但马克龙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并不平坦,法新社指出,他执政的5年中充满了陷阱和前所未有的危机。

 

先是反对燃油税的“黄马甲”运动爆发,逐渐演变成持续数月的游行示威活动。随后,马克龙发起全国辩论,希望凝聚法国社会对推进改革的共识,但也被反对者认为是在政治作秀,缺乏改革的有效方案。紧接着围绕退休制度改革,法国还出现了大罢工。

 

法国在马克龙执政期间的对外关系,也不太平。英国“脱欧”之后,英法在捕鱼权和非法移民上频起波澜。

 

另外,法国还曾被盟友背后“捅刀”。2021年9月,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宣布建立新的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澳将与美英合作在澳建造核潜艇。澳大利亚政府随即宣布,中止此前与法国海军集团签订的采购12艘潜艇的供应合同。因此,法国还立即召回驻美国和驻澳大利亚大使进行磋商。

 

遭遇众多波折,整体来看,马克龙首个总统任期的“内政外交”成绩单可以说是“有得有失”。丁纯指出,马克龙在内政经济上相对偏右,取消富人税、吸引外资,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养老保险等社保制度,重塑了法国经济活力,但也拉大了法国的贫富差距,在购买力方面欠缺作为。另外,赤字和债务高企。在外交方面,马克龙不遗余力地主张欧洲战略自主,加强法国在欧盟的地位,甚至加强欧盟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但成果不尽如人意。例如,马克龙积极斡旋俄乌冲突,然而并没有实质改善俄乌局势。

 

如今,马克龙成功连任。他在胜选演讲中承诺,会在未来5年任期内创新施政举措,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更独立的”法国和“更强大的”欧洲。

 

马克龙实现连任,法国总统大选背后的四大焦点

当地时间2022年2月25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法国总统马克龙(左)、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右)和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中)在欧洲理事会特别会议结束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讨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  图/IC photo

 

在国内层面上,马克龙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重振法国经济。勒庞的竞选主题正是法国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和飙升的能源价格。《第一邮报》指出,马克龙有必要使法国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并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

 

马克龙承诺的改革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减税以及激活劳动力市场。不过,考虑到马克龙在首个任期中推行改革遭遇的反对,这些领域的改革前景并不乐观。崔洪建指出,马克龙在法国积重难返的经济、社会政策问题上,改革有些操之过急,难免招致社会的较大反弹。因此,马克龙必须意识到法国社会的错综复杂和利益的盘根错节,才能更好地利用接下来的5年任期来推进改革,并让法国民众看到改革带来的实际好处。

 

而针对“更独立的”法国和“更强大的”欧洲的设想,马克龙要克服的挑战或更多。崔洪建表示,根据马克龙对欧洲战略自主的构思,他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安全上对美国和北约的过度依赖,但在眼下的俄乌冲突中,解决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问题变得更加紧迫,这反过来又会让欧洲在短期内形成对美国能源和安全的双重依赖。接下来马克龙需要考虑如何在非常矛盾的情况下推进欧洲战略自主,既要借用外力来应对眼前风险,又要不断坚持住摆脱各种依赖的长期方向,这对马克龙在西方阵营内部既要纵横捭阖又要长袖善舞的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焦点4:“法国应在中法关系上发挥更积极作用”

 

2018年1月,那时马克龙就任法国总统还不足8个月,他携妻子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还承诺要“每年都来一次中国”。有法媒指出,法国总统新年第一个月通常忙于国内事务,当时访华有“拜年”的意味,也体现了对中法关系的重视。

 

2019年,马克龙再次对中国再次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随后,新冠疫情暴发,马克龙未再访问中国。从整体来看,丁纯指出,在马克龙执政期内,中法在应对气候变化、自由贸易和全球疫情应对方面,相互支持合作,有许多积极成果。在欧洲战略自主的背景下,实际上加强了中法之间的联系,维护了重要合作伙伴关系的稳定性。

 

但马克龙的对华政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欧盟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丁纯补充道,其在对华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一定的两面性,所谓中欧一方面是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是经济竞争者和体制对手。不过,总体来看,迄今为止马克龙在欧盟中还是一个对华较为积极友好的领导人。

 

在未来5年中,马克龙或可在中法关系上发挥更大作用。崔洪建指出,法国要在中法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既有空间也有条件。一方面,马克龙要推进法国的国内改革、欧洲要保持它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都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环境,而中国实际上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引领力量,那么双方可以回到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方向上来谋划长远,同时通过讨论甚至谈判来解决眼前的矛盾和分歧。

 

另一方面,中法关系有独特的历史渊源。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崔洪建补充道,法国外交有独立的传统,一是“不随大流,也不屈从于强权”,二是能在立足于法国利益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开放的世界观。中法两国目前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共同利益结构,百年变局又急需有远见的国家来共同应对挑战,因此法国有必要延续并体现其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中法关系也更有理由取得比马克龙第一任期更大的进展。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编辑 张磊 校对 付春愔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912 字。

转载请注明: 马克龙实现连任,法国总统大选背后的四大焦点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