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多少子女终其一生都在等父母的道歉,而父母一辈子却在等孩子的一声道谢。”

这话说得真实又戳心,原生家庭的伤痛,引起太多人的共鸣。然而,这句话只提出了问题,激发宣泄情绪,却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究竟应该谁先开口?还是彼此一直等下去?


1

最近看到一本书,名叫《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是2名美国人写的,作者格蕾丝和芭芭拉记录了她们30多年协助成年人看护老人的经验。


令我惊讶的是,在我们一贯印象里,西方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尤其是美国,赡养老人并不是法律上规定的义务,但这本书里的大量案例却让我发现:

全天下的父母都是类似的,大多人无法避免地与父母相处的问题也类似,文化差异影响不大,相处起来都一样难。


父母们有太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他们可能不讲道理、倚老卖老,而且善于道德绑架。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书中把难相处的父母分为这么几种类型:

依赖型、分裂型、自恋型、控制型、自毁型、恐惧型。


每种类型都能够让一个成年子女崩溃,让曾经的我们很受伤,让如今的我们很疲惫,更有的,让我们觉得无法原谅。


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只想逃离他们,甚至孤立他们,以惩罚他们。


但这样做,真的就能解脱吗?保持对立与僵持,真的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吗?


当然,这里我们不谈触及法律底线的极端父母个例,就挑较为普遍的父母类型来看看。


2

“只要电话一响,我就怕是我妈打来的。”

“只要我出远门,我妈就会恰好生病不舒服,我只能留下来照顾她。”

“昨天我还是全世界最棒的儿子,今天就成了她口中没心没肺的东西。”

“爸妈老说不想成为我的负担,却又否定我的一切建议和想法。”


看到这些倾诉的话语,你是否觉得熟悉?耳边也响起了起自己父母常念叨的那些话?那些让自己烦不胜烦的场景,你有过吗?


近些年的影视剧里,越来越多的父母角色,引起广泛共鸣和吐槽,比如,被网友评出来的四大最令人窒息的奇葩父母:

《欢乐颂》里樊胜美的母亲刘美兰、《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父亲苏大强、《安家》中房似锦的母亲潘桂雨,以及《乡村爱情》里的谢广坤。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当大家在一片吐槽和同仇敌忾中痛快地发泄,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

影视剧为了戏剧效果会突出、放大父母们的极端行为,为了制造话题流量将父母的不可理喻形象片面化、脸谱化,但在现实生活中,那毕竟是有养育之恩的父母,他们真的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吗?与之断绝关系真的是唯一选项吗?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最近播出的《流金岁月》中的蒋奶奶这一角色。


蒋奶奶重男轻女,对媳妇和孙女都瞧不上,这让从小活在不是男孩的阴影里的蒋南孙很想逃离这个家。但话说回来,蒋奶奶也没有像宫斗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压榨、辱骂、虐待她们。所以,蒋家破产后,蒋南孙本有机会离开她,却还是选择留下给她养老,蒋妈忍了她半辈子,离开前也还是跟她见了一面,达成和解。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其实,蒋奶奶并非不懂她们为什么对自己如此冷淡,但她对朱锁锁说的这句话道出了真理:“南孙说的是你们年轻人的观点,我们也有我们的老思想,想劝谁改变,都不容易。


一辈子的思想,确实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像蒋奶奶这样穷讲究又顽固老思想的老太太,实在太难相处,但是你会发现,偏偏是这样立体的角色,才是生活中的人!当Ta不讲道理的时候,让我们恨起来特别恨,可当你真的理解Ta时,她又没那么不可原谅。


我们对父母尤其是如此。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是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承认错误,希望他们知道当初他们的某个行为让我们受到了深深的伤害,面对各种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总在苛责父母,希望他们改变,希望他们道歉。但时光不能倒流,一辈子已经这么过来了,我们无法逆转童年抹去伤害,他们也无法改变环境和经历留在身上的烙印。


所以蒋南孙并没有用为她养老作为条件,逼着蒋奶奶承认错误、对自己重男轻女表示懊悔、请求原谅,而是主动选择承担,在给老太太关怀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建立边界感,告诉她没有谁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这真的是一个体面而优雅的示范。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3

蒋奶奶属于自恋型父母,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而不在乎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而且渴望别人的奉承,以加强良好的自我感受。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所以我们会看到,蒋奶奶只管自己想要孙子,任何人都要按她的要求生活,却从没想过对蒋南孙造成了怎样的心理影响,而每次她的赌徒儿子只要跪下来求她、讨好她,她便会把钱拿出来,哪怕明知道会赔进去。


但同时呢,自恋型父母在高涨的自我后面,其实隐藏着过分敏感的脆弱本我。


所以我们又看到,当蒋妈和小姨决定将她送去养老院时,她有些慌张,却又没有勇气请求她们留下来,甚至不敢尝试询问能否给她养老,此时的她只是强作镇定,用喝水掩饰自己的敏感脆弱。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当面对自恋型的父母时,就应该像蒋南孙一样,明确的表示哪些事情是你能做到的,哪些事情你做不到,但是态度要温和,而且要本着解决问题的善意,而非逼着对方认错、道歉,或是争吵,否则会让敏感的他们适得其反。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建立边界感,防止他们无底线的索取,降低他们的期待,同时要给予基本的关怀,是与自恋型父母相处的几个原则。


与自恋型父母相处的这几个基本原则,也适用于下面这3种类型父母。

  • 依赖型:要你时刻相伴,无法忍受分离,任何事情都要依赖子女,不留私人空间
  • 分裂型:非黑即白,要么一切都赞成ta,只要有一点不顺意,就是站在其对立面忤逆ta
  • 控制型:要求过分,不容挑战,如果控制对象反应不如预期,就会怒不可遏


但如果你的父母有自毁型和恐惧型的特征,就需要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

  • 自毁型:拒绝进食,强迫性举止,时常发生意外,有自杀倾向等等。
  • 恐惧型:杞人忧天,莫名恐慌,有睡眠障碍,逃避现实,总是身体不适,怀疑自己生病。

把与父母相处的问题进行分类,能够帮助明确问题出在哪里,也能够将自己从怀疑和愧疚中解脱出来。


大多数时候父母并不是故意与你作对,他们只是逃不出自己的局限,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令人伤感的是,或许他们一辈子都看不到。


这个时候,首先能做出改变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


4

谁做错了,谁道歉,固然好。


但僵持的对峙,只是在无限地延长伤害。


我们期待的道歉,和父母期待的道谢,归根结底,都是期待一段融洽的亲子关系,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既然如此,何必一定要以他们的道歉来开启?我们不能成为先改变的那个人吗?毕竟,历史告诉我们,每次对峙换来的,都是不欢而散和更深的伤口。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阿尔的母亲,是个典型的依赖型父母,她总是希望儿子能随叫随到,即便阿尔已结婚了。不仅每周要去看望3次,而且每天都要定时打3次电话。哪怕是晚了一点,都会遭到母亲生气的质问和冷漠的讽刺。


阿尔实在忍受不了这如履薄冰的日子了,每次错过电话后解释总会有意外、无法准时打电话时,就被母亲一句“你有时间做这些那些,就没时间给我打个电话!”给气得跳脚,想给她些教训,干脆再也不打,让她深受其辱,让她道歉,但每次都让彼此之间更加剑拔弩张。


这种场景想必不少见,生活被父母绑架,不堪重负,想讲道理,但他们就是不听,全是负面情绪和抱怨。


阿尔向专业人士求助后,他是这么做的:

  1. 接受母亲不讲理的事实,不要期望她能理解自己的道理,她只看得到自己的情绪。
  2. 避免争吵,避免陷入纠结,改变回应方式。
  3. 坚守原则,不委屈自己。


阿尔先明确的告诉母亲,自己哪些事能做到,哪些事无法做到,让她心中有数。每逢她不乐意,眼看着要起争端时,就用积极面回应。


比如她责怪:“你怎么又没打电话”时,阿尔不再如从前一样讲理,强调自己确实做不到,而是说:“我这不是在打了么。”


如果母亲接着讽刺说:“我成天巴望着我那孝顺儿子回家看我”,阿尔就回答:“我周末就带着您的孙女一起去看您。”


既然双方的目的,不是让对方跪下认错,那当我们应该聚焦于好的一面,理解彼此的感受,避免争执,这样我们所求的更良好的亲子关系,才会慢慢往好的方向发展。


5

我知道,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都有一段血泪控诉史。


你可以说,你的痛别人不懂;也可以说,父母的自私绑架了你,甚至毁了你的一生幸福。


但只要你说出口了这些话,就证明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只要你意识到了,就证明你是有选择的,有选择就是一种幸运。


父母们一生到老,可能已经失去了意识到这一点的能力,所以他们也许永远都无法改变。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说过一句类似的话,相信能惊醒很多人:

“原生家庭的问题,在你意识到的那一刻,就解了。”


没错,当你意识到,你就有了改变的能力,只要你想,随时能逃脱,此后的伤害与否,是你自己选的。


当我们用长大后的力量去威胁父母、逼他们道歉,其实又与他们曾经逼迫小时候的我们顺从听话,有何区别?执着于让他们道歉,和他们执着于让我们道谢,又有何区别?


如果不放弃这份执着,我们未来可能也会成为自己讨厌的父母。


你不需要去怨恨,也不需要去讨好,用平常心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不仅是为了原谅他们,也是为了拥抱自己。


你会发现,原生家庭的问题永远存在,但怨天尤人的背后,解决问题的钥匙,终究在你自己手里。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524 字。

转载请注明: “子女在等父母道歉,父母却在等子女感恩。”可如果等不到呢?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