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把根扎入江淮分水岭的“萌书记”

王萌萌:把根扎入江淮分水岭的“萌书记”

  王萌萌近照 资料图片

  【奋斗者正青春·一线故事】

  “拉倒吧!你在我们西孔村能待几年?还不是来镀镀金,以后好混!”2013年,刚刚毕业的王萌萌,来到安徽省定远县西孔村任村官。在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还没等她把“节水农业”的想法说完,村里的“老王头”就“噌”地一下站起来,连珠炮儿似地数落开来。

  王萌萌涨红了脸,刚出校门的她,哪见过这个阵仗,噙着眼泪一路小跑下了台。

  回到办公室,她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村支部书记哭诉:“咱村缺水,搞节水农业是没办法的办法。您看隔壁长丰县农民种草莓,亩均收入过万,咱们就守着一季稻一季麦,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才千把块……”

  “他们种了一辈子地,也没‘种’出来大洋楼、小汽车,又怎会相信你一个小妮子的话呢?”村支部书记对这样的场面见怪不怪。他鼓励王萌萌:“你年轻有冲劲,又有文化,有想法就去干,我全力支持!”

  “老王头”的话不是没来由。西孔村位于江淮分水岭脊背处,当地民谣说:“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村民们看着水却没水用,更甭提发展产业。

  一定要翻过这道“脊背”!一想到“你是来镀金的”这句话,王萌萌在心里暗暗发狠,“既然你们不相信,我就干给你们看”!

  拿着东拼西凑的钱,王萌萌包下了200亩地种草莓。为了避免与邻县草莓品种同质化,打出自己的牌子,她跑遍了周边几个省的草莓基地,终于在浙江找到了好苗。可人家培育得好好的苗,一到西孔村就“水土不服”了,很快枯的枯、死的死。王萌萌独自蹲在大棚里,哭了。

  擦干眼泪,找农技专家一分析,原来是运苗过程中苗受了热。在专家指导下,王萌萌决定自己育苗,苗的问题很快解决了,眼看着草莓见天儿地长,她心里甭提多欢喜了。

  可没想到,最后销售又成了问题。草莓不耐运输,需要在完全成熟前就完成采摘,否则拉到市场没几天,就会伤的伤、烂的烂,卖不上价钱。王萌萌又交了一笔“学费”。

  拉着半车没卖掉的草莓回村,她坐在车斗里,又一次掉泪了。

  “你看,我说的咋样?”“老王头”有些神气。

  这话传到了王萌萌的耳朵里,本有些气馁的她,下定决心要把这口气赌下去。总结了第一年踩过的坑,第二年200亩草莓成功翻本盈利,王萌萌终于翻身了。

  “这小妮子真挣着钱了!”看到真金白银的效益,村民们纷纷向王萌萌“取经”,包括“老王头”。在王萌萌带领下,村里草莓大棚由点成线连片,加上西瓜、葡萄等多种经济作物,特色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

  王萌萌还创立了西孔村品牌“皖圩”,引导村民借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发展采摘园、餐饮民宿等等。“你看看,一到周末,城里人就跟赶集似的来咱村。”现在的“老王头”,成了西孔村产业头号代言人。

  两年转眼过去。2015年,服务期满的王萌萌第一次有了考编回城的机会。她想也没想就放弃了,村里产业刚起步,怎么放得下?

  “你能待几年?”当年的“质问”,王萌萌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这一留,就是4年。4年间,西孔村特色种植面积从0跃至3000余亩,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余元,“落后村”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当年爱哭鼻子的“小妮子”已成了人人信赖的“萌书记”。

  2018年,王萌萌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西孔村有个萌书记”传得越来越远,不断有企业开出诱人高薪,有单位许诺重要岗位,随时可以去上班,可王萌萌全都放弃了。脱贫攻坚正值最后冲刺期,村里的事千头万绪,一天当成三天用尚且不够,怎么放得下?“我本来就是农村人,对土地的感情什么也取代不了。”

  2021年,王萌萌转任九梓村党总支书记,当年全村村集体收入翻了一倍,达到122万余元,稳居全县第一。她的下一个目标是200万元。

  江淮分水岭见证:王萌萌从别人眼中的“镀金村官”,变成了不走的“扎根书记”。

  5月的一个周末,天越来越热了,刚从防疫卡点巡查回来,王萌萌摘下草帽,汗水浸得刘海儿贴在脑门上。没顾上喝一口水,她又投入工作中——办公室门口好几拨村民在等着,“我们就信‘萌书记’的”!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 河)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68 字。

转载请注明: 王萌萌:把根扎入江淮分水岭的“萌书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