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地夸奖
人们都喜欢听甜言蜜语,听恭维自己的话,气量狭小的人更是受不得一点批评。
所以那些会说话,特别是能“随风潜入夜”地把马屁拍到老板心口上的人,才能得到老板的青睐从而在任何地方都能占据有利地位。没人喜欢被批评,即使是宽容大度的人也是如此。
金盛华认为,人们都想确立自我价值,而他人的夸赞就是个体确立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无论是交朋友还是谈恋爱,无论是谈生意还是聊生活,没有人会喜欢和批评我们的人待在一起。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在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不吃这一套了,夸奖、赞美、认同他人才是赢得对方的终极法宝。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你夸他,既是赢得他,亦是毁了他。
首先,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听众,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委屈的,都想要发泄心中的怨气,倾吐心中的不满,或是分享自己的快乐,却对别人的事情漠不关心。
再加上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他人的夸赞就显得弥足珍贵,对人们的影响也会增大。
当别人夸我们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开心,感到自我价值受到肯定,同时还会有一种被关注、被关心的感觉。但当夸奖超过了限度,我们的自我意识就会扭曲,认为自己非常完美,没有任何缺点,不再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所以夸奖和批评,我们应该让它们始终保持平衡,夸奖让我们形成高自尊,批评则让我们不断自我完善。
引导他们的归因
归因指的是对事件原因的鉴别。心理学家海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都想要对一切事物进行因果性解释。
在成功的时候,我们会想是什么导致了自己的成功?失败时,也会反思自己为什么失败?
而想要毁掉一个人,你只需要让他人不断地进行有偏差的归因。
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基本归因偏差、自我服务偏差以及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基本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归因于其内部特征,而忽略了情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情侣之间吵架时,我们会认为对方无理取闹、不讲道理,却忽略了今天他可能经历了不好的事情,心情很糟糕。
当和父母闹矛盾时,我们只会认为他们不理解我们,而往往忽略了父母肩上的压力,只有为人父母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潸然泪下。
引导他人做出基本归因偏差,就是在教他始终把别人往坏处想,这样的人永远开心不起来,而且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不可能会有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服务偏差指的是人们总是将自己的成功和别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成功时,即使存在一定的运气因素,我们也会视而不见,将结果完全看作自己努力和能力的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确立自我价值。
当我们失败时,则倾向于归因于运气、任务难度等外部因素,目的依旧是确立自我价值。
对于他人的归因则是想要进行有利的社会比较的结果,毕竟只有当对方因运气而成功、因能力而失败时,我们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价值。
引导他人进行自我服务偏差,会让他们形成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的特点,而不承认别人的能力终究会陷入被孤立的圈子中。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指的是自己归因自己和别人归因自己不同的现象,我们总是想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而别人的想法或许正好相反。
想要发挥出活动者-观察者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既可以让他们对自我评价深信不疑,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而失败都是意外。也可以让他们相信外部评价,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运气,失败则是理所当然。
人们可以根据对方的性格来引导对方进行归因。
总之,引导归因需要我们随机应变,最好能够顺应对方的意愿,当他认为自己因努力而成功时,你就支持他、赞扬他。
当对方认为因能力不够而失败时,你可以暗示对方:你能力确实不行,但条条大路通罗马,以此来打击对方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