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滇池蓝藻水华分级预警及应急处理》下月实施分三个等级预警 启动不同处置措施

由 舒培荣 发布于 综合

美编赵云萍/制图

昨日,记者从市滇池管理局获悉,《滇池蓝藻水华分级预警及应急处理》地方标准将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什么要制定这一地方标准?该标准具有哪些特点?滇池蓝藻水华将如何分级预警及应急处理?记者采访了市滇池管理局和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相关负责人。

为何制定地方标准?

“严重的蓝藻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的常见表征,上世纪80年代末,滇池开始出现蓝藻水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气候影响,滇池蓝藻水华周年性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滇池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也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

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滇池蓝藻水华的综合防控治理,从1999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蓝藻水华的人工和机械清除工作,并将蓝藻水华的预测和处理列为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项目。但在蓝藻水华暴发期,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蓝藻水华分级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处理单位无法及时掌握蓝藻水华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严重影响蓝藻打捞清除的成效。

“目前,滇池的蓝藻水华分级主要参考《水华遥感与地面监测评价技术规范》,但该规范是基于全国富营养化湖泊的总体情况制定,未考虑滇池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滇池蓝藻水华预警及应急处理工作。”该负责人介绍,经市政府批准,2020年4月,由市滇池管理局牵头,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开始起草制定《滇池蓝藻水华分级预警及应急处理》地方标准。经过多轮考察调研和意见征求,今年1月完成了修改定稿。

“该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宜性、规范性四大特点。”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总工程师何锋说,该标准基于滇池蓝藻水华周年性发生的规律,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提出由发生程度(藻密度)和发生规模(水华面积比例)共同确定预警等级,滇池蓝藻水华达到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布相应预警、启动相应应急处理预案。

“这一标准参考了国内外现有水华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技术手段,提出的部分评价指标需要采用卫星影像、无人机、地基遥感、视频监控、水质监测、藻类监测、巡查观测等多种方式组合分析得出,以此构成滇池蓝藻水华的科学监测预警体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何锋说。

预警和响应如何分级?

按照《滇池蓝藻水华分级预警及应急处理》地方标准,将基于气象、水文、水质、藻类群落结构及生物量变化,通过对蓝藻水华优势种类、强度及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识别滇池蓝藻水华发生规律,开展水华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蓝藻水华预警分为年度预判、季度预测、短期预警、应急预警等。其中,年度趋势分析的时效为1年,季度预测的时效为30—90天,短期预警的时效为7—30天,应急预警的时效为3天内。

根据水华面积比例和藻密度两个指标,将蓝藻水华程度分为Ⅰ级(无水华)、Ⅱ级(无明显水华)、Ⅲ级(轻度水华)、Ⅳ级(中度水华)、Ⅴ级(重度水华)5个级别。并明确,预警分级遵循标准规定的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华的划分原则,同时考虑滇池蓝藻水华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兼顾蓝藻处理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的要求。蓝藻水华预警等级分为三级,其中,轻度水华发布三级预警,中度水华发布二级预警,重度水华发布一级预警。蓝藻处理单位按照预警等级,采取相应应急处理措施(详见图表)。

《滇池蓝藻水华分级预警及应急处理》地方标准还明确,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滇池藻情发展趋势及响应措施的实施效果,适当调整响应级别。当滇池蓝藻水华造成的水体景观影响基本消除时,应急响应终止。响应终止后,应开展水质跟踪监测,并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合理确定监测频次。(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