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写到:
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十年里用心教养,提供依靠,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
在作者看来,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将来孩子再怎么叛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作用了。
父母是人,不是神,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父母也有自己的喜好和偏爱,理所当然就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接受,而对孩子的另一些行为不接受。
父母给孩子的爱,可以无私,却并不需要“装扮成超人”。
因为孩子,我们可以变身超人。
可是,我们终究不是超人。
在父母的“帮忙”之下,孩子会越来越依赖爸爸妈妈来解决问题,而他自己没有实际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很可能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甚至长大后,连责任心都没有。
以爱之名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受:满足感和边界感。
每个人成年后对父母都有些怨念,只是深浅的区别。
至于解决办法,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放下对理想父母的期待,意识到父母只是普通人。
同时作为父母,也需要看见,自己是普通人
人生有三个阶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你根本不是超人,也没有所谓的超能力,所有光辉都是你为了生活死扛
接纳平凡,不代表选择庸碌无为,而是一种上乘的人生哲学:
英雄或王者从来只是少数,平凡人一样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
荣格说:
对多数人,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的普通。
而现实情况是许多人不接受自己的平凡,不接受自己的普通。
当结婚生子以后,会把自己的期望转嫁到自己的孩子或者是伴侣身上,当伴侣没有指望的时候,孩子成了唯一可以期待的角色。
当我们问家长朋友们:你能接受你的孩子在未来比你平庸吗?
我想多数家长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因为没有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所有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所以会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很强的一面,从来不会展示自己的脆弱,自己的不足。
让孩子看到你的脆弱,不丢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父母不能展示自己脆弱的时候,你的孩子会承接你的脆弱,替你展示出来。
父母拥有一份自我约束的爱,他们既爱自己,又能自律,是能将自我管理好的成人。他们会以言行为孩子示范成熟的行为,以及一个人的自主性。他们有高度的自我肯定,少有压抑情绪。
孩子不需要负担来自父母自身的冲突。
这样的父母不会让孩子为他们完成生命中一切。
孩子因而可以充分利用智慧、关爱、感觉、决定以及想象的能力去走自己的成长之路。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
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
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有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
小时候的我们,眼中的父母总是无所不能的,能撑住天,能扛住地,从未听过父母叫苦,从未见过父母流泪。
诗人恩扎拖千说:“有一种人很伟大,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于子女,而我们只是亲切的叫了一声父母,实际上所能还给他们的少之又少。”
父母其实一直都不是无所不能,一直都有脆弱的一面,只是在年幼的我们面前进行了伪装,现在当他们老了,我们成长了,看到了他们的脆弱,应该换我们为他们撑起一片天,愿他们在我们面前能向孩童一样无忧无虑。
青春年少时,我们追求诗和远方,而很少看见父母的辛劳和疲惫,穆然回首,发现父母已经老去,此时再看他们,满身皆是风雨留下的痕迹。
《请回答1988》,无数人被父亲对女儿的那番真情告白感动得泪流满面。
“爸爸妈妈对不住你,是因为不知道:对老大要好好教导;对老二要好好关心;对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父亲的一次“示弱”,反倒让父女间沉积已久的隔阂消弭于瞬间。
每个当爸妈的不仅仅给予孩子了最宝贵的礼物--生命。
同时,他们还是最了解自己孩子,无条件接纳和爱孩子的那个人。
他们把苦难、脆弱、不堪砌成一堵堵墙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岁月静好,他们风雨兼程,当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我们才看清:父母的强大正是他们的脆弱。
这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永不落空的期望。
父母是超人,也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