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30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并于冬季达到峰值。参照以往数据,这意味着今冬影响我国的寒潮冷空气活动将可能较为频繁,中东部地区气温也将较常年同期偏低。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监测显示,2020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海温关键区的监测指数为-0.6℃,较7月份下降了0.3℃;9月1-20日,海温关键区海温呈波动下降,监测指数低于-0.5℃,标志着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指出,9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以下冷水持续发展,对流层低层持续受异常东风控制,有利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进一步发展。综合分析近期赤道太平洋海洋与大气环流监测实况,结合国内外气候模式预测结论,预计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维持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谈及拉尼娜事件将对我国气候造成的可能影响,气象专家分析,通常在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欧亚中高纬环流的经向度大,影响我国的寒潮冷空气活动频繁,中东部地区气温易较常年同期偏低;同时,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条件总体偏差,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降水易较常年同期偏少。
根据对21世纪以来发生的5次拉尼娜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在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总体上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最为显著,气温偏低1~2℃,局部偏低2℃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2007/2008年冬季黑龙江大部、吉林西北部及内蒙古东部等地气温偏高1~2℃。降水方面,在拉尼娜年的冬季,东北地区北部和南部、华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中西部和华南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东北地区西北部和南部、华北地区中北部、江南西北部等地偏少2至5成,局地偏少5成以上;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南东部、华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南西部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偏多2成以上,吉林西南部和内蒙古中东部偏多5成至1倍。
其中,受2007/2008年这次拉尼娜事件的影响,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袭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范围广,涉及全国近2/3省(区、市),包括贵州、湖南、湖北等20个省(区、市)。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出现大到暴雪,湖南、贵州等地出现冻雨。气象卫星遥感积雪监测显示,积雪覆盖总面积为128.2万平方公里。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给交通运输、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据民政部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1100多万公顷,受灾人口达1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
但是,专家也指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更加复杂,除了来自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北极海冰融化、欧亚积雪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国家气候中心将密切监视全球和区域天气气候变化,加强分析研判,及时提供滚动的监测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