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创新路上 95后央企青年频造施工“利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李奕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惠滢)“能自己动手做好的东西,就不要花冤枉钱。”近日,在中国中铁团委开展的“我为青年做件事”主题实践活动中,95后青年董晓龙经常说到这句话。“我为青年做件事”活动是中国中铁团委依托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在所属单位共青团组织中开展的,服务一线青年、帮助青年解决难题、做实事的实践活动。

董晓龙在活动中帮大家打造了一些网络工具,提高了同事们的办公效率。作为同事口中的“科技龙”,董晓龙目前是中铁一局城轨公司科技管理部助理工程师,22岁时他就荣获自己第一个国家专利,今年他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走在创新路上 95后央企青年频造施工“利器”

 董晓龙酷爱琢磨。盾构机在掘进时需要专人24小时监控参数,董晓龙通过反复实验,研发了“盾构导向系统远程监控软件”,在手机和电脑端就可以远程监控地下掘进数据情况,一旦施工数据异常,可以通过手机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这一发明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质量,很快被应用到各个施工现场。

  为了让一线工人也能无障碍操作,他又进行了二维码创新,无需下载App,只要有微信,一线施工人员也能快速上手查看设备、人员、资料等信息,添加设备维护、人员及流程等记录,大大方便了现场施工管理。

  当被问及研发软件的缘由时,小伙子谦虚地挠着头说:“嘿嘿,还不是因为懒嘛。”通过他的创新成果,大家终于可以“偷一回懒”了。

  在隧道施工,空气质量较差,为了让工人在空气质量受控的环境下作业,董晓龙又开发出了一套“隧道气体质量监测系统”,实时通过云端检测盾构隧道施工空气质量,成为项目保障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和增强安全环保工作的又一“利器”。

  2017年,在了解到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巨大优势后,董晓龙暗下决心:一定要吃透BIM技术。他利用下班时间自学,经过不懈努力拿到了BIM工程师证书,并在中铁一局杯BIM建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为了使BIM技术在地铁建设中发挥作用,他搜集大量施工数据,研发了“BIM隧道快速建模软件”,这款软件操作便捷,简单易学,在工作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在“超级穿海”工程——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梭鱼湾南站大盾构海底隧道建设中,董晓龙结合业内专家制定的探测方案,利用BIM技术剖析地质情况,将地层情况直观地呈现出来,为设定溶洞处理、制定盾构机掘进方案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实现了盾构施工安全风险数据化,有效解决了大盾构穿越岩溶强烈发育区、环境高敏感区施工难度大的难题,保障了大盾构施工安全。

  此外,作为中铁一局城轨公司青年创新工作室的主要骨干成员,董晓龙与团队历时两个多月,出品了全套以青年创新工作室冠名的创新型3D打印盾构机模型,这个“大玩具”曾在2017年举办的“央企创新成就展”上展出,展示了青年的创新风貌。

  

走在创新路上 95后央企青年频造施工“利器”

  目前,董晓龙已获得4项国家专利、两项软件著作权等,先后荣获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铁路“优秀共青团员”、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等荣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54 字。

转载请注明: 走在创新路上 95后央企青年频造施工“利器”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