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面积只有4万平方公里,在17世纪,这里只有300万人口。然而,在世界,荷兰却拥有欧洲四分之三的船只,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外贸易,被人们称为“上海马车夫”。小小的荷兰是如何成为当时的商业霸主的?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小编试着经过地理位置、商业精神和制度创新方面才解释下。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严格来说,荷兰只是尼德兰的一部分,荷兰国名的全称叫做“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也就是尼德兰王国。本文之后都使用尼德兰一词。尼德兰在日耳曼语中的意思为“洼地”。这里有一半的土地海拔都低于海平面,从中世纪开始,尼德兰人就使用风车将海水派出陆地,向大海索要土地。
荷兰风车
如果用农耕文明的标准来看的话,尼德兰无疑是贫瘠的、荒凉的,因为这里不适合农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从海洋文明的角度来看,尼德兰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首先,尼德兰地处于莱茵河的入海口,这条河流一直是欧洲最大的航运河流,它沟通着中欧和北海的贸易路线。从中世纪开始,南欧一带的货物就源源不断通过莱茵河运往尼德兰,再转移到北海沿岸的各国。
莱茵河
正由于此,尼德兰成为了北海沿岸重要的商贸中心,尼德兰的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尼德兰的布鲁日在13世纪就成为了欧洲纺织业的中心。15世纪,安普卫特又取代了布鲁日的中心地位,到了16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的毛纺织异军突起。纺织业的繁荣,加速了中世纪行会制度的瓦解,同时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就不断建立起来了。可以说,尼德兰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而这和尼德兰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息息相关的。
安普卫特
二,尼德兰人的商业精神
什么是商业精神?我们很难用一些准确概念来概括,但是有良好的商业精神是一个地区工商业发展起来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常常说的商业精神有诚信、创新、敢于挑战等,而尼德兰在这一方面做得特别的号。
首先来谈谈尼德兰的创新精神。在《大国崛起》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由于洋流的影响,每年夏季大约有大量的鲱鱼洄游北海,尼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捕捞超过1000万公斤的鲱鱼。捕鱼业是尼德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14世纪时,荷兰的100万人口中有20万从事渔业。但是北海周边国家都参与到了这个竞争,苏格兰和尼德兰就因为争夺渔场爆发了三次战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尼德兰人发明了一种可以将鲱鱼保存一年的腌制技巧,使得尼德兰制作的鲱鱼畅销欧洲。
当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启了航海运动之后,尼德兰人抓住了机会,做起了中间商。他们将西葡从海外带来的商品中转到北海和中欧,又将北海地区的特产和工业品输送到西葡。但是竞争是一直存在的。尼德兰人为了在这种中转贸易中获得胜利,他们改造了船只。1595年,尼德兰的“大货船”问世,这是一种建造成本低廉,载货量极大的船只。凭借这种大货船,尼德兰的商队得以击败大西洋沿岸的对手,逐渐垄断了中转贸易。
荷兰商船模型
尼德兰的商人十分具有世界主义气魄,他们自称是“在全世界采蜜的蜂蜜”。他们将北欧当作自己的森林生产地,将莱茵河两岸称为葡萄园,将西班牙、爱尔兰和德意志称为“羊圈”,将普鲁士和波兰称为粮仓。在16世纪,阿姆斯特丹就已经成为了著名的航运中心,这里的商船和渔船超过了1000只,真可谓千帆竞发。在尼德兰的南部,安普卫特成为了当时欧洲的金融中心,有1000多家公司和商行在这里设立了代办处,每天大约有五六千欧洲商人活动在此,港口停泊的船只甚至达到了2000艘。
尼德兰商人的诚信精神也是值得世界钦佩的。1595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会的支持下,巴伦支带领尼德兰商队在北极开辟新的航线到达亚洲。然而他们被冰川围困在了新地岛,他们只能依靠猎杀北极熊和海象来充饥。在饥寒交迫下,队员大多数去世,直到1597年其中的幸存者才获救。令人惊讶的人,他们从未动船上的货物,而这些货物就有食物。这件事情震动了欧洲,尼德兰的商业信誉至此建立了起来。
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创新
在17世纪之前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尼德兰是西班牙的属地。而尼德兰为西班牙提供了一半的财政收入。西班牙王室的横征暴敛引起了尼德兰人的不满,一场革命就这样酝酿着。尼德兰在16世纪产生了宗教改革运动,而西班牙却是天主教阵营坚强的堡垒。1516年,查理五世称为西班牙国王,他开始采取“血腥诏令”镇压尼德兰的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引发了尼德兰的独立革命战争。最终到了1566年,尼德兰北方七省成立了荷兰联邦共和国。17世纪初,西班牙被迫承认荷兰的独立。
荷兰国父——威廉一世
荷兰脱离了西班牙的控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共和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创新。新兴的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大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不过战争也严重打击了荷兰的经济,许多城镇都变得萧条了。但是因祸得福的是,南方十省的独立运动失败后,大批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人士、手工业者、熟练工人等迁入北方七省,为荷兰的经济复兴提供了人才支持。
阿姆斯特丹
荷兰独立后,开始走上了对外殖民的道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建立海外殖民地,荷兰又在经济制度上大规模创新。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是世界第一家个股份有限公司,并且拥有自组佣兵、发行货币和他国签订条约的权力。荷兰正是凭借东印度公司的力量逐渐取代葡萄牙在东方的商业垄断。为了让公司的股份能够得到流动,荷兰又在阿姆斯特丹设立了世界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荷兰东印度公司
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这是世界第一家现代意义的银行。它得到了荷兰政府的担保,很快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票据结算中心。荷兰为了推动了商业发展,推行了低利率,使得欧洲各国的金钱不断流入荷兰,当时有人说“它拥有的金钱可以使欧洲半数国王的空虚国库充实起来。”因此,从17世纪开始,世界的金融中心就已经转移到了阿姆斯特丹了。
在17世纪,荷兰的殖民势力已经伸向了全世界,占据了印度尼西亚、好望角、巴西、中国台湾、新阿姆斯特丹(纽约)等地。荷兰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拥有1.5万艘商船,是欧洲船只的一半以上,因此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成为了当时欧洲各国学习的榜样,英国的经济学家托马斯·孟于反复强调要向荷兰学习“重商主义”,俄国彼得大帝也曾两次到荷兰学习造船业。
荷兰殖民地分布
结语: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折的道路上,大国因为专制制度的根深蒂固,因而导致包袱太重,转变过于缓慢。而小国生存在大国之间,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样的局面下,小国反而能够加速改革和创新来获得进步。这也是近代欧洲许多小国能够在危机中崛起的重要的因素,如葡萄牙、荷兰、英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崛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