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祖赵匡胤也曾“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大将军秦琼落难时只能当街卖马。虽说大丈夫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但是手头无钱时英雄也气短,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确实是万万不能的,历史上因为没钱被逼死的人实在不是小数目。
杨振宁的前小舅子杜致仁就是因此而死。事后有人抨击杨振宁冷血无情,名声在外的诺贝尔奖得主,竟然连自己的小舅子都不能帮扶一把。回忆起那段岁月,杨振宁表示这一切发生的太令人遗憾,自己那时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1949年,杨振宁来到美国普林斯顿研究所任职。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一切都发生的那么凑巧。同年的圣诞,杜致礼来到普林斯顿看望尚在读高中的弟弟杜致仁,姐弟俩来到当地的一家中式茶餐厅吃下午茶,没想到竟然偶遇到了杨振宁和他的同事们。
杜致礼一眼就认出了杨振宁,几年前她在西南联大附属高中读书时,杨振宁是西南联大的硕士研究生,为高中班带过几个月的课,杜致礼对这位杨老师印象很深。她主动来到杨振宁面前打招呼,“杨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们好久不见了。”
杨振宁这才有了点印象,眼前的杜致礼已经长成一个大姑娘,如果不是她主动前来打招呼,杨振宁绝对认不出。同在异乡为异客,杜家姐弟和杨振宁很快熟络起来。杨振宁问起杜致礼来美国读书的事情,才间接得知了杜家当时的境况。
杜家姐弟出身名门,他们有兄弟姐妹六个,他们的父亲杜隼明出身黄埔军校,是一名抗战将领,也是蒋先生的心腹大将,1949年他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后,杜家的处境变得很艰难由于家中子女还在上学的年纪,父亲倒下了以后,他们一家在台湾当局只能领着最低生活保障。
杜致礼是家中的大姐,因为经济原因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卫斯理女子学院,转去读了一所不大知名的学校。杨振宁同情杜致礼的遭遇,在无依无靠的的异国他乡,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在他们重逢的第八个月,杨振宁与杜致礼在美国注册结婚。
杨振宁的导师只建议他在普林斯顿工作一年积累经验后,就立即返回到芝加哥大学进行更高等级的科研,但是杨振宁为了和在纽约读书的杜致礼见面方便,就留在了普林斯顿,一留就是十六年。
杜致仁从小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即便家道中落,他和姐姐孤身在外,他也没有停止过努力学习。1953年,杜致仁收到了来自哈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这让姐姐姐夫都为他高兴。
但是去哈佛大学深造四年,起码需要一万美金的学费,这在今天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可想而知当时那种境况下的杜家根本掏不出这么多钱来,杜致仁只好向台湾银行申请贷款,他心中一直想着只要再咬紧牙关坚持四年,就可以凭着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在美国找到一份高薪职业。
眼见还有最后一年就能毕业了,台湾银行却突然终止了贷款,不管杜致仁怎样写信申请,银行始终持驳回态度,过去的三年里他统共欠下了贷款七千元,目前距离毕业他还需要支付至少三千元美金,杜致仁立刻写信给母亲曹秀清,要求她为自己想想办法,父亲毕竟是蒋先生的旧部,起码多少应该还能存有几分情分。曹秀清得知消息后也十分着急,连忙写信给蒋先生,希望他能施以援手,杜家如今的处境他应该是清楚的。
但是蒋先生的回复却很令人寒心,他说只能批款一千元美金,并且要在两年之内分批次支付,所以曹秀清最终只拿到五百元。五百元和三千元放在一起一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杜致仁如果交不上这个学期的学费,那他只好辍学,这三年到头来终究是前功尽弃,还背上了一身债务。
杜致礼和杨振宁夫妇由于刚刚在美国购置了房子,手头暂时拿不出这么多现款,他们极力劝慰杜致仁承诺一定会想办法帮他交上欠款。
当时的杜致仁已经郁郁寡欢,濒临崩溃边缘,他将能在哈佛大学顺利毕业,作为灯塔一直坚持着,相信未来一定会很美好,他是家里的大哥,弟弟妹妹们未来的依靠,还有姐姐一直在美国不辞辛苦的照顾他,姐姐刚刚生了孩子,他也不能过分拖累她。眼见自己不能毕业,杜致仁一下子失去了未来的方向,他把自己关在狭小逼仄的房间里,心如死灰地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
第二天,杜致礼找弟弟下来吃饭时,开门看到的却是已经冰冷的尸体。
杨振宁事业成功之时,有人将这桩旧事翻出来重提,质问他为什么如此冷漠无情?这对于朝夕相处的亲人来说,无异于是将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再重新揭开。
殊不知,这一切也不是杨振宁愿意看到的。可惜当时他手头上也不宽裕,而且可叹的是,杜致仁离世的第二年,杨振宁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切时也命也。
若是杜致仁能够在坚持一年,杨振宁便可以帮他渡过这个难关,他们记忆里的杜致仁是一个可造之材,机敏聪慧过人,而且出身在将门的孩子,身上大多有一种不服输不低头的血性。恐怕是他年少家道中落,见惯了人情冷暖,承担的压力又何止这一万美金的负债,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杜致仁离世时年仅二十二岁,这还是正一个等待盛开的年纪,他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回不去的瞬间。
杜致礼没能挽救和自己相依为命多年的弟弟,是她心头多年的痛,也是杨振宁不愿提起的遗憾,我们多想说一句“如果当初……”,如果杜致仁能过挺着将最后一年读完,如果他能坚持到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那一切会多么的不一样。实际上,杜家剩下的子女大部分过得都很潦倒,这里多少含着些时代因素。
文/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