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将于11月29日至30日在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本届会议主题是“深化中非伙伴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会议将评估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续成果落实和中非团结抗疫情况,规划未来三年及更长一段时间中非关系发展方向。
经贸合作是中非合作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中非双方在互利共赢中推进共同发展。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中非经贸合作各项指标都呈现全面上升态势,充分体现了中非双方精诚团结、密切协作的兄弟情谊。当前,中非经贸合作正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贸易往来火热
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虽然国际贸易面临保护主义、疫情蔓延、港口拥堵等挑战,但中非贸易额仍然逆势上扬,达到历史同期最高位。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0月,中非贸易总额达2070.6亿美元,同比增长37.5%。这一数据已接近2019年全年2087亿美元的中非贸易额,显示出今年中非贸易往来的火热态势。
近几年,中国一直在拓宽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与非洲共享中国对外开放机遇。2018年至2020年,共有近50个非洲国家的450多家企业参加前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而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进博会期间,仅南非一国就收获了近3800万美元的意向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还为非洲国家专门设立了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作为中方在2018年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对非合作“八大行动”首条具体举措,中非经贸博览会已在湖南长沙连续举办两届,为促进中非经贸往来发挥了显著作用。
近年来,中非贸易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中方积极鼓励企业从非洲进口非资源性产品,特别是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的非洲农产品正在进入中国市场。近五年来,中国进口非洲农产品的平均增速达到11.4%,中国已经成为非洲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国。中国企业还在非洲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投资和培训,提高非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为非洲农业产业发展和减贫事业推进作出积极贡献。
投资扎根非洲
中国对非投资在疫情形势下同样逆势增长。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9月,中国对非全行业直接投资25.9亿美元,同比增长9.9%,增速高出中国整体对外投资3个百分点,已超过2019年的同期水平。中国企业在非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5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6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2%和11.6%,显示出中国企业对非洲市场前景的信心。
中国是对非投资的“后起之秀”。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中非民间商会发布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超过25%,成为非洲经济包容性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上述报告注意到,中国民营企业在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中占比约70%,逐步成为推动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主要力量,正在经历从“走向非洲”到“落户非洲”再到“扎根非洲”的转变。报告提到,华为、华坚、传音、四达时代等民营企业在非洲艰苦创业,建立起适应当地实际的属地化经营模式,给非洲国家带来了企业家精神、工业化和市场化经济发展的现实范例,为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颇多。
随着投资“量”的增长,中国对非投资更展现出“质”的飞跃,打造出一批高质量投资旗舰项目,成为推动中非务实合作提质升级的强劲动力。
中国投资推动了非洲工业化水平提高。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非洲,并逐渐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培育了当地一大批上下游企业。中非民间商会调查显示,约50%的中国民营企业向非洲市场投入了新产品和服务,超过三分之一投入了新技术。这些投资对于东道国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向当地市场进行的技术转移,对东道国工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投资拉动了非洲就业。中国是非洲国家就业机会的重要贡献者,中国企业在非洲用工属地化率高达89%,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创造的就业岗位是美国的3倍多。在拉动就业的同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还显著提高了当地的收入水平。
中国投资提升了非洲基础设施水平。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企业为非洲新增和升级铁路超过了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电力装机容量1.2亿千瓦。中国企业帮助非洲国家实施了大量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显著改善了非洲设施联通状况,提升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共建产业园区
随着中国对非投资合作规模日益扩大,产业园区正成为中国投资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更成为支持非洲工业化最直接的合作方式。
中国各类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对非洲国家十分具有吸引力。对于非洲来说,请中国基建企业在相对集中的区域通电、通水、通路、建设厂房,再欢迎各国企业特别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前来入驻,可谓一举多得。这不仅能以较少的成本,破解基础设施落后难题,更方便上下游企业在园区内就近合作,提高工业化水平。非洲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对于初入非洲市场的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投资经验、谈判能力、国际化水平相对薄弱,入驻非洲国家与中国共建的产业园区,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环境、服务和优惠政策,减少初来乍到的阻力和困难,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十分有利。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经备案的中国企业在非经贸合作区共有25个,入区企业达到623家,累计投资73亿美元,雇佣当地职工4.2万人。
在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经形成了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五大产业布局,同时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引入了中国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的理念,提供清关物流和“一站式”服务,入驻企业涉及纺织、建材、汽车、食品加工、医疗等。在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以商贸物流为先导,以加工制造为基础,以金融、休闲旅游等城市服务业为配套,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下一步,中国将同非洲国家一道,继续在经验分享、政策协调、基础设施配套、招商管理等方面,共同支持在非经营合作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合作区“磁石效应”,为非洲工业化“筑巢引凤”,打造中非产业产能合作新高地。
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在即。会议期间,中非双方还将共同发布《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做好中非合作的中长期规划,奠定双方未来15年合作的主体框架,进一步增强论坛新举措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延续性。相信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新一届论坛会议将成为中非双方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一次盛会。(经济日报驻比勒陀利亚记者 田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