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正在昆明如火如荼地举行。与会各方纷纷建言献策,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擘画未来。
但是,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签署该公约后,一直没有完成批准程序。在10月13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此向新闻发言人赵立坚提问。
“作为全球第一大国,美国的缺位对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物种灭绝所作努力造成了伤害。”赵立坚的回答,点出了美国缺位对全球生态保护工作造成更大困难。
生物多样性构成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也是维系自然界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然而众多物种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从1970年到2016年,基金会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2019年联合国在巴黎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也发出警告:“在地球上大约800万种动植物物种中,有多达100万种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在未来数十年内灭绝。”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美国并未展现与其综合实力相符的责任担当,未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承诺,更遑论提供帮助。事实上,每当环境保护和资本的利益有所冲突时,美国并不愿意为了全球公共利益作出一些让步和牺牲。例如,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此前指出,今年美国碳排放量将增加 7%,创下自1990年以来的最大增幅,而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煤炭发电的增加。这与美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并不相符。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本届大会上,中国宣布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为守护动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
美国对于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推诿逃避,恰恰反映了其对国际合作的不负责任态度。长期以来,“甩锅”、“退群”、干扰、利用、威胁是美国一直以来与国际组织打交道的常态。只要国际组织不听命、国际条约不合意,美国动辄退出。美国本届政府上台后摆出重新“入群”姿态,却热衷于耍嘴皮、夹私货,试图将国际组织作为“重塑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工具。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方虽在多个国际场合呼吁各国团结,共同采取行动应对问题,事实上却仍在进行拉帮结派,搞小动作的老一套操作。这无益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更破坏全球合作大局。正如赵立坚指出,美方应尽早改变参与国际事务时的功利做法,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切实从全球人民的福祉出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国际社会。
责编:莽九晨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