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 图
长三角“万亿俱乐部”,新晋者成色如何,候补者谁能居上?
2021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超13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其中,长三角8座“万亿”城市上半年GDP均超过5000亿元,江苏常州、徐州,浙江温州、绍兴、嘉兴、台州等“后备军”向“万亿俱乐部”迈进。
后起之秀坐稳位次
南通与合肥作为2020年“万亿俱乐部”的新晋成员,在2021年上半年分别以5483.17亿元与5203.46亿元的成绩跻身长三角GDP前八强。
其中,南通GDP两年平均增速达到7.5%,在全国23座万亿城市中居首。
“与南通长远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重大工程项目在2021年上半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包括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南通机场选址获批,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的建设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相关项目的推进,市场投资者对南通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抱有高度预期,从而加大对南通的投资力度。
南通作为江苏“新增长极”的定位,也成为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林江指出,南通提出要确保对江苏全省经济的贡献份额提升到10%以上,并出台了力度空前的“科创30条”政策,决心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南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
此外,南通一直强调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相关区域发展战略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和重视。“2020年,南通携手苏锡常三市,在签署了一系列跨江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招商引资了1000亿元,部分投资成效已经在2021年上半年有所显现。”林江举例称。
区域一体化,是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安徽省一直强调要做大“合肥都市圈”;合肥也提出,要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优等生”。上半年,合肥实现了13.60%的GDP增速,在去年6个新晋万亿城市中位列第一。
“当然,相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领头的都市圈,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营商环境等,合肥都市圈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林江建议,合肥应从发挥交通枢纽优势、促进科技创新、带动区域整体实力提升等多方面发力。
2020年6月,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正式开通运行,随着这条“华东第二通道”的全线开通,合肥与杭州之间再也不必绕道南京。“在此背景下,合肥将得以在交通运输领域对安徽省内城市发挥真正的辐射作用。”林江指出,“合肥要发挥作为全国最年轻省会城市之一,以及作为全国19个重要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的优势。只有与周边城市加速联通,合肥在合肥都市圈中的核心枢纽角色才能真正得到确立。”
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创新是合肥最强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如何把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在长三角,特别是合肥都市圈中充分发挥出来,形成长三角中的‘合肥元素’‘合肥服务’,应该列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林江举例,合肥市与六安市共同合作推出的《合六规划》,力图把合六经济走廊打造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并把新能源汽车、航空、新一代新兴技术等产业作为关键领域加以突破和发展。
放眼整个合肥都市圈,林江认为,“合肥在崛起的同时,要促进都市圈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发挥其作为安徽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区域内相关城市的带动作用,同时强化安徽省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地位和角色。”
“潜力股”奋起直追
常州和徐州分别位于苏南与苏北,不仅是同台竞技的对手,也是给彼此促进的动力。
上半年,常州GDP达到4089.60亿元,徐州GDP达到3607.39亿元,两座城市各自离“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的目标又近一步。
“徐州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是老工业基地,与常州相比,徐州的人口规模更大。徐州要在‘十四五’时期突破万亿GDP目标,关键要发挥承接苏南地区产业转移的作用,并围绕产业链的建设最终形成自身城市的创新链。”林江指出,如果徐州的经济总量能更上一层楼,将激活江苏与其他三省交界的地区的经济活力,形成四省交汇的经济前沿地区,战略意义深远。
“作为‘工程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徐州市,吸引了徐工、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罗特艾德、阿文美驰等顶级工程机械公司落户徐州,只要‘十四五’时期徐州经济维持正常、健康的增长,GDP破万亿应该没有太大悬念。”林江补充道。
常州与徐州同为制造业城市,是苏锡常城市圈目前唯一尚未加入“万亿俱乐部”的成员。但经济实力不容小觑,林江指出:“近年来,常州的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东风、理想都在常州设厂,而且还有49家上市企业。”
“苏锡常之中,常州的城市规模最小,最容易受到虹吸效应的影响,需要出奇招化解之。”林江建议,“‘十四五’期间,常州应该发挥其区位优越、产业和资源集聚能力较强的优势,确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应发挥作为作为江南吴文化圈一员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
与江苏相比,浙江经济的“第二梯队”成员更多。
上半年,在杭州、宁波两座万亿城市之外,温州、绍兴、嘉兴、台州的GDP分别达到了3644.23亿元、3188.61亿元、2942.14亿元、2722.97亿元。
“浙江是一个凝聚力较强的省份,省内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差异性不会太大。”林江认为,应从这一背景出发,看待温州、绍兴、嘉兴、台州等城市的发展潜力。
温州是浙江省除杭甬外经济优势最显著的城市,“温州模式”曾与“苏南模式”并列,是长三角重要的经济增长模式之一。林江表示:“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重构新时代的‘温州模式’,将是温州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从城市定位来看,绍兴被视作杭州的卫星城,嘉兴的定位则是对接上海。林江指出:“绍兴既可以承接来自杭州的经济和产业的辐射效应,同时也能够为杭州提供必要的产业配套和服务;嘉兴因拥有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以及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经济增长前景也依然可期。”
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城市,台州经济总量曾长期位居浙江省的第五位。“虽然近期GDP总量被嘉兴超越,但其经济活力依然值得重视。”林江认为,目前台州拥有通用航空、智能马桶、模具、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等产业亮点,如果发力精准,台州可以在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方面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