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跟孩子和家长们交流,但渐渐地我却发现,当孩子们面对选择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却是,“随便……”,“都可以……”或者“我不知道……”
而当我试着跟孩子们谈论他们自己的时候,孩子们又常常漫不经心,左顾右盼,仿佛在说着一个他们不曾认识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不允许孩子成为他/她自己。
1 、
各位爸爸妈妈肯定会觉得不服气,我有允许孩子成为自己啊!
不着急,大家可以回答完这些问题后再做判断——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真的尊重孩子自由的意志吗?
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吗?你是否期望孩子成为医生,也会允许他成为电竞选手,甚至环卫工人?
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可以自由地表达吗?当孩子作出与不符合你期望的选择时,你是否会立刻制止,并将自己的选择强加给孩子?
你真的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并正视自己的情绪呢?
当孩子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时候,你是否会批评孩子“不懂事”,或者对孩子吼:“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生气了!”
可是为什么大人可以生气,孩子不能生气呢?
而一个从小不被允许尊重自己意志的孩子,一个从小不被允许认识自己情绪的孩子,又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意见和情绪只要一说出来,往往就会被打压。
而一个长期被打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就会变得委屈求全,自我封闭;亦或许暴躁易怒,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这些孩子往往打从内心在就不能够接纳自己。
2 、
想让一个孩子真正从内心接纳自己,爸爸妈妈首先就要改变跟孩子沟通的方式。
如果问一个孩子:爸爸妈妈在家跟你说得最多的话是什么?
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作业做完了吗?快去学习!这次考得怎么样?你好好表现,下次妈妈一定给你买……
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们的建立连接的语句,大部分都是命令孩子、指责孩子和敷衍孩子。
我们总是以“听话”去要求一个孩子,遵从大人意志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违抗大人意志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潜意识中,自己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这种认可并不建立在“认识自己”之上,而是在讨好爸妈,让爸妈得到高兴与满足。
3 、因此,如果可以的话,请你蹲下你的身子,专注地看着你的孩子,跟他真正来一段有品质的谈话。
真正的谈话是为了让孩子去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而不是跟孩子说你的诸多期待,你的许多大道理。
要让孩子提出一个想法,表达他的情绪,描述他所遇到的困扰,然后我们家长能够跟孩子真正地发展一种连接性的互动。
在这个连接性的互动里面,我们能够引导孩子渐渐地去认识他自己,认识身边的世界,从而学会接纳自己,接纳世界。
请记住,孩子们是因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当孩子跟自己相处愉快时,想必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也会比较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