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北大哲学系老教授楼宇烈根据自己学佛几十年的体会,将生活中的禅修入门方法,浓缩成一副对联:

【上联】

做本分事 持平常心 成自在人

【下联】

行慈悲愿 启般若智 证菩提道

【横批】

活在当下

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但对于禅宗大家又觉得把握不定,不知道禅宗怎样来修证、了脱生死、明心见性。

这些问题都来自把禅看成和现实世界不一样、很神秘的境界有关。

然而,禅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禅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言论、行为、思想中。

禅宗是非常注重现实的,或者用禅宗的话来讲叫做“当下”。

生命要有意义,只能够在当下体现出来,因此要活在当下。

既然要活在当下,修也要修在当下,悟也要悟在当下。

就像戒烟的人总想,明天不抽吧,明天抽完了,再等明天吧,这样永远没有当下,也就永远戒不了烟。

做好本分之事,实际上是为理想开辟了道路。

很多人都喜欢遐想,但再好的理想不能从本分做起的话,也是永远达不到的。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学禅就是要从你的本分事做起。

有人问学禅有没有一个次第、一个道路可循?有!

就是三句话,或叫做“禅学三要、修禅三次第”。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做本分事

学禅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你现在在干什么,那就继续干什么,做好现在应做的事。

有人听了不解,会问:“既然你已经这样了,那你要修什么呢?”

这正是佛教所讲的“无修之修”,这个要比通过学一个什么方法去修更难。

就一般人来讲,他们是不太安于现状的,总是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想着另一件事。

总觉得自己手里做的这件事是在委屈自己,而心里想的那件事才是真正适合我的。

所以说能做好本分事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禅正是在这个地方考验你、锻炼你。

要是能真正做到这一步,也就开始认识到禅的真谛了。

人们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帮我解决种种烦恼?帮我解开绑在我身上的种种绳索?”

很多禅宗祖师们在回答他们的时候,就会反问“谁绑住你了”?

没有人绑住你,是自己绑住自己的,有句话叫“自寻烦恼”。

所以禅宗非常强调当下有没有觉悟到本性、本心。

所以禅宗的第一个宗旨就是“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持平常心

你做好了本分,是否还能做到对你所做的事没有任何计较呢?

你是否在意别人对你所做的事是赞扬或批评?是否会因为别人说风凉话心里就不高兴?别人说好话心里就舒服呢?

做好本分事不等于就保持了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不动心、不起念。

比如吃饭睡觉,可是有很多人就是想东想西,吃到好的心里就高兴,吃到差的心里就埋怨。

对于这些事,不要计较好坏。用佛教里的话讲就是做到“八风吹不动。

哪“八风”呢?利、衰、毁、誉、讥、称、苦、乐。

“利”就是顺利,“衰”就是衰落,“毁、讥”就是毁谤你、讥讽你,“誉、称”就是赞扬你、吹捧你。

你做任何事情,在这八种情况下都能不动心,那是需要很高修养的。

有时尽管你嘴上会说“这些事我都看穿了,根本不在乎”,可是我想当别人说你几句风凉话的时候,心里可能就不太好受。

别人要是吹捧你几句,虽然表面上说“哪里哪里”,心里可能在暗暗自喜。

这也是人之常情,要想克服这一点,禅修要达到相当高的境界才行。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成自在人

所谓“自在”,就是自由自在。

没有任何烦恼的束缚不就是自由自在了吗?

做“自在人”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里描写的佛菩萨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大自在的境界。

怎样才能成自在人?什么是大自在境界呢?

禅宗里也有描写,就是“终日吃饭未曾嚼一粒米,整日行走未曾踏一片地”。

禅宗讲你心净了,才能佛土净,心不净到哪都躲不掉。

所以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如果你能做到对境不起心、不起念、不着相,那你就自在了。

上面我给大家讲了三个步骤,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

有些人听了我这三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能不能再对上三句,让它成为一个对联呢?

我想了想,觉得对上这三句话比较好,今天也分享给大家:

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这三句话应该算是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精神。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行慈悲愿

大乘佛教从哪入手?

从慈悲入手,慈悲就是拔苦与乐,对众生要行慈悲,而对自己来讲也是一个修证的过程。

从最切实的来讲,怎么才能行慈悲?

慈悲就是你的本分事。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启般若慧

“启”就是开启,而“般若”本身就是智慧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把它翻译成智慧呢?

因为它跟我们平时讲的智慧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

我们平时讲的智慧就是指一个人很聪明,或者这个人对事物能够分辨得很清楚。

可是正是这种分别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产生了一种分别心、执著心。

在佛教看来最基本的一个分别就是我跟他人的分别,即“我执”,一切的烦恼归根结底是来自“我执”,将我和他人对立起来。

要怎样破除这种分别与执著呢?

这就要用般若的智慧。

所谓般若的智慧就是消除这种分别,它是一种平等的智慧,用《金刚经》里的话讲,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平常心,不会去计较得失。

佛教就是要你用般若的智慧去消除分别心、执著心,以及由执著心产生的贪、嗔、痴这“三毒”。

贪就是贪得无厌,嗔就是恼怒,痴就是不明事理。人的一切烦恼就来源于这“三毒”。

有人会问佛教讲消除“执著心”、破除“我执”,这和人生目标、人生追求有没有矛盾?

佛教并不是要制止你有人生目标,而是说你要找到自己恰当的人生目标。

人最难的就是自我认识,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

如果你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瞎追求这个追求那个,那很可能就会出问题。

一旦你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做到最好,那就是真正的把握自我,并不是执著。

我们不要把两种执著混淆了,做事情要有执著心,这是佛教里讲的“精进”,是佛教所提倡的,它不同于我们这里要破除的“我执”。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证菩提道

《法华经》里讲,佛是为了一个大因缘来到世间的,这个因缘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佛知见就是般若的智慧。那么佛教追求的是什么呢?

就是“证菩提道”。菩提就是觉悟。

佛教说,这种般若的智慧就是让你悟到自己的本来面貌。

如果你回归到真正的自我,就是自由的。现在人最痛苦的就是自我的失落感。

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规则都是一种必然性的体现,是不能随便违背的,违背了就要收到惩罚。

如果你认识到这种必然性,按照这种必然性去做的话,那么你到哪都是自由的。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要有觉悟,这样才能获得自由自在。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活在当下

佛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脱离世间,恰恰相反,它是从当下做起。

你的命完全由自己决定,你造这样的业,就受这样的报。

因果理论是两方面的,它不是要你消极等待,你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叫“命由己定”。

所以佛教强调的是当下,是靠你的觉悟来解决自己的生死、烦恼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624 字。

转载请注明: 生活多烦忧?北大教授亲写一副对联带您“从缠入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