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讲话的权利”--伏尔泰
都说时代是不断进步的,但这句诞生于十八世纪的名言却无情地证实了,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里,人们表达观点的空间要远比200年前狭窄得多。
前段时间,女星宋茜在外网社交媒体发表了支持祖国棉花,反对不实指控的言论。
先不说这是一段掷地有声的正义言辞,为自己祖国站台、为客观事实发声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说宋茜作为一个拥有自主思想的个体,针对不认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正常不过的举动,一贯崇尚所谓言论自由的外网用户应该对宋茜的行为很理解才对。
但事实上,宋茜的发言并没有得到外网用户的理解,他们不仅用粗言秽语去无理由地攻击宋茜,还呼吁所有人一起举报宋茜,“让她从视野里消失”。
伏尔泰如果有幸见证这样的网络舆论环境,肯定会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一个人只是在正常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群人就要用举报的方式去阻止她发言?
如果说,是因为外网用户的思维模式和我们有较大差异,在抵制棉花这件事上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所以才会采用这么激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愤怒。
那么,是不是只要思维模式和认知水平相仿,网络用户之间的交流方式就不会如此暴戾?
脱口秀演员杨笠因为发言不慎而成为千夫所指的人,显然给了上述问题一个否定的答案。
因为一句“男人普通又自信”,杨笠让自己站上了性别对立的舞台,成为了争议人物。
再因为一句“男人还有底线呢?”她直接成为了万千男性的“敌人”,被举报到丢了代言。
在脱口秀上说段子,却在现实里丢工作,杨笠冤枉吗?可以说冤,也可以说不冤。
不冤是因为,她的言论明显是有失偏颇的,即使在脱口秀的舞台上允许以调侃的方式嬉笑怒骂,也不应该在词句的运用上这么不严谨,直接用“地图炮”冒犯了一大群无关的人。
不要说反感杨笠的段子就是“对号入座”或者“玻璃心”,脱口秀怎么说也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如果在表达时连定语都不讲究,借着调侃的名义就能张口而来,那又谈何艺术价值?
这种水平的语言表达,宛如两人吵得脸红耳赤时互放狠话,和菜市场的骂街无差,只是后者普遍被认为是低俗,而前者被包装成艺术表演罢了。
当然,围观骂街也不失为一项娱乐,但没有艺术价值的娱乐凭什么能登大雅之堂呢?找杨笠做代言人更是无稽之谈,她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可以为一个科技品牌代言?
然而,杨笠的言论尽管没有艺术价值、不值得推崇,却并不意味着没有存在的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她的话的确能说到某些人的心坎上去,也能代表部分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即使这种想法有些偏颇,但仍是有代表性的。
反对杨笠的人以举报这种方式限制她的出镜、抵制她的言论,和直接否定上述人的存在没什么区别,试问谁有权利去否定他人的存在?
认为杨笠的话不对,我们可以批评她、驳斥她,和支持杨笠的人展开辩论,大家各抒己见,才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理想舆论状态。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没有办法从道理上说服对方,她的这种观点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改变,毕竟脱口秀本身就不是一种在提出问题后还提供解决方法的节目。
有些支持杨笠的人只是纯粹想发泄情绪,舒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脱离互联网回到现实该怎样过还是怎样过。难道真的会有人听了杨笠的话,在现实里对自己的男性亲属和友人重拳出击吗?
在没有证据表明杨笠的话会影响现实的时候,那郭敬明的诡辩之词就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了:
我们可以不喜欢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
这句话之所以会被认为是诡辩,是因为郭敬明使用的场景不正确。
在《演员请就位》这样一个竞技性综艺里,郭敬明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的结果,他肆意妄为的行为破坏了节目的公平性,面对质疑却用上述话术推卸责任,这就是诡辩。
但回到杨笠的话上,她的观点可没有影响到什么,即使被质疑是在煽动性别对立,最严重的后果也只是舆论导向不好,她没有教唆、诱导别人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
这和咪蒙那种编了故事后,还大言不惭地引导读者应该怎么做的情况不同,用举报的方式去对付杨笠及支持她的人,反倒是恰恰印证了她们的观点:举报者真的是没有底线啊!
举报功能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有害信息是指像咪蒙那种教唆他人消极处世的“毒鸡汤”,而不是指一切与自己想法相左的观点。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膨胀的速度加剧,网上垃圾信息的数量与日俱增,信息平台无法靠自身能力鉴别所有的有害信息,只能把举报的权限放宽,让读者、观众自行判断。
这样的放权本来是无伤大雅的,毕竟删除、限制发言的权力依然在平台手上,只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判标准去筛选读者观众的举报数据,就能从大数据里准确判断出真实的有害信息。
但事实上,许多信息平台并不具备这样的科学评判标准,只要有“大量”用户对同一内容进行投诉,出于对平台声誉的考量,就对涉事的主体进行删除、限制发言等封禁措施。
这就助长了一些键盘侠的嚣张气焰,他们并不在意对方的观点是不是有理,也不在乎能否通过交流和辩论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他们只在乎发泄自己的情绪,通过举报去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这就导致了举报功能容易被滥用,甚至成为各种舆论事件的导火索。
去年的“227”事件,就是从一篇同人文被举报开始发酵,最终发展成了全网骂战,个别配音艺人因为“站错队”丢了工作,涉事明星肖战至今依然是不少人厌恶的对象。
今年的杨笠事件,同样也是从一位脱口秀演员被举报开始发酵,至今依然是全网争论不休的话题,涉事艺人杨笠丢了代言、口碑一落千丈。
举报,让本来只需在思想上争论的问题,成为了能影响现实生活的问题。
本来是为了解决纷争的功能,反而成为了加剧矛盾和助长纷争的推手,实在讽刺。
而且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因为举报而引发的纷争已不仅限于娱乐圈。
最近一名西班牙语专业的研究生,因为在某平台上批评了一个翻译者水平不足,并且出言不逊,不仅引来翻译者亲自下场反驳,还掀起了一场网络骂战。
结果,研究生被查出了身份信息并举报到学校,他所在的学校为了平息舆论,出面让该研究生发表了一份公开道歉声明,事件的影响才逐渐消淡。
有意义的学术交流绝对不会是以举报对方而开始的,因为举报本身就是一种拒绝交流的行为。不喜欢一个艺人要举报、不喜欢一句表述要举报,现在连不喜欢一项文学交流也要举报,以后是不是会发展到只要意见不相符就要互相举报?
举报被滥用的情况,已经不只是娱乐圈的问题,目前已经开始渗透到学术圈,假以时日会成为大家日常生活里常见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
回过头来看看宋茜的事件,我们还可以发现举报被滥用甚至能跨越文化差异和认知水平不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毕竟人类都需要发泄情绪,而在网络里点击一下举报按钮就能轻易让意见相左的人和事消失,真是没有什么比这更解压了。
互联网的发展让交流更加便利,却在不断压缩着观点表达的空间,这到底是时代进步的“阵痛”,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退步的表现?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举报功能应该谨防被滥用,则肯定是各大平台需要提上议程的要务。
我是一木支危楼,大家对“18世纪倡导“捍卫对方讲话的权利”,为何200年后大家一言不合就举报?”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