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澎湃新闻钱志亮常听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更多的是父母说话方式欠妥。如果懂得耐心、冷静、有智慧地跟孩子好好说话,不但孩子乐于接受,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跟别人好好说话。
父母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最令孩子反感?父母应该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一起来看看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老师的建议。 1.问责不如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怎么又看电视?”“你到底吃不吃饭?” 当孩子被问责时,注意力转移到父母的情绪上,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更多是想着逃离。 孩子犯错了,重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不满。经常指责,会让孩子害怕,不敢也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你是现在关电视,还是过五分钟关?”“你是自己盛饭还是我给你盛?”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绕开硬碰硬,有利于引导孩子做出父母期望的行为。
2.给出具体确切的行为指令“你看看你啊,自己房间不知道收拾一下吗,知不知道妈妈每天又要工作还要照顾你,你就不知道心疼一下妈妈······” 父母苦口婆心的唠叨、说教,很多时候都是无用功,被孩子自动过滤掉了,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厌烦、逆反。 有时候孩子达不到父母想要的,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做。给孩子具体确切的指令,“你是个大孩子啦,可以尝试每周把自己房间收拾一下”。或是自己将正确的做法演示给孩子看,教孩子整理房间的方法,胜过唠叨一万遍。
3.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去把碗筷收拾了。”“把垃圾倒了。” 生硬、强迫的命令语气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心理:你要我往东,我偏要往西。 家长可以通过描述事实的方法,“垃圾桶满了哦”,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该做出什么行动,这种自发性的行为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寄予希望的方式,比如“如果你能自己收拾房间了,妈妈会为你感到特别骄傲”。 这种给出对孩子的期待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内驱力,孩子不自觉会想着为达到父母的期望而努力。
4.主观评判最伤人“是你先动手的吧。”“肯定是你弄坏的!” 父母经常爱自以为是地判断事情,一遇到事情就不分青红皂白怪到孩子身上,只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当亲子之间信任不再,父母的威信力也就无从谈起,孩子当然会对父母管教视若无睹。 不管遇到什么事,父母不要先入为主地去评判事情真相,给孩子描述和解释的机会,这样才能明白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心理需求。比如看到杯子摔碎在地,不要说:“是你干的吧!”,问问孩子“怎么杯子摔了呀?”,听听孩子的描述,再给他正确的引导。
5.直接否定不明智“真是胆小。”“这都做不好,还能有什么用。”“笨死了!” 父母再怎么生气,也不要直接去否定孩子。没有人喜欢跟总是否定自己的人交流。做父母的不要觉得孩子小、不懂事,相反他们的心思有时候更加敏感纤细,我们要懂得体会孩子的感受。 哪怕是批评孩子也要就事论事,不要随意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孩子的某个行为错了,与其直接批评否定他,不如说出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和给别人带来的感受,避免攻击孩子的人格。
6.注重身体语言
当孩子情绪不佳,或者父母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好好说话时,不妨利用身体语言传达对孩子的关心与爱。
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真切的拥抱,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到孩子平静下来,思路清晰了,这时候进行恰当的教育和引导是效果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