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熔断机制”是保障措施,不是“退堂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石念军

“十月本来很忙,但现在很清闲。”10月22日,悟空医疗的医疗安全官王世成在朋友圈发出这样一句感慨,配图是高达数十场的当月国内各大城市马拉松赛日程表。但受国内新发疫情等因素影响,已有15场城市马拉松触发熔断机制宣布延期或直接取消。比如武汉、太原等地,均已多次延期。作为其中多场城市马拉松的医疗保障合作服务商,王世成与赛事运营机构自然是“同此凉热”。

在防疫常态化的当前,赛事运营频频触发熔断机制已成马拉松赛事运营新常态。诚如有跑友所言,当前运营城市马拉松赛几成“开盲盒”——不到鸣枪起跑的那一刻,永远不知道会面对什么。以武汉马拉松为例,曾经两度延期、三度重启的武汉马拉松,原定10月24日即本周日开赛,但10月21日再次触发熔断机制,第三次宣告延期。

“熔断机制”作为黄河石林马拉松带来的一大警示,是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一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意见》的明确要求。旨在要求组织运营机构密切关注赛事进程,在办赛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通过为赛事安全戴上了紧箍的方式,强化赛事安全责任落实,是强化赛事安全、提高赛事保障的应有之意。这是赛事运营保障机制的完善和提升,是实事求是之举。

梳理既往触发熔断机制而延期或取消举办的赛事案例,其实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确是办赛条件发生了变化,甚至不具备了办赛条件,而不得不选择暂时中断办赛、择期再办。这种情况下,及时启动熔断机制是对赛事参与者的负责、是对赛事安全状况的负责,符合“赛事熔断机制”的本意和初衷。但也不讳言,“跟风式”的熔断现象也是有的——“XX都不办了,咱也不办了”。一些赛事运营机构的朋友就提到,尤其是事关防疫责任,“小城市看大城市、大城市看省会城市、省会城市看北上广深”,已经成为个别地方个别人明哲保身的风向选择。与“可办可不办”的心态类似,在一些人心里,旨在警示安全的“熔断机制”恰恰成了逃脱责任的“华容道”,“能不办则不办”。

“熔断机制”断不能成为遇事便“一断了之”的托辞。尤其是对赛事举办地和运营机构而言,一经触发熔断都意味着不同程度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层层叠加的社会成本,甚至可以说直接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触发“熔断机制”的决策应该慎之又慎,触发“熔断机制”的频次应该越低越好。“你熔断我也熔断”的跟风现象,不仅浪费社会资本而且压抑复工复产,负面作用不容忽视。

如果“熔断机制”就好比是电闸,但众所周知用电有风险,也未有频频拉闸断电者。关键还是要完善“熔断机制”的决策程序,科学评估、分级量化、标准操作,用科学民主规避长官意志,最大限度“熔断机制”的触发频次。毕竟,每一个赛事项目的确立也都是经过事先的风险评估并备有应急预案的。

在办赛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是科学调整还是一断了之,其实也不乏案例可资借鉴。笔者注意到,10月 31日的北京、成都马拉松和11月28日的上海马拉松赛仍在对外发布筹备信息。其中,成都刚刚调整了对参赛选手有效核酸检测报告的时间要求,从“10月25日以后”调整为“48小时内”。科学管理一定是精细的,动辄办或不办的大开大合,显然难言精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87 字。

转载请注明: “赛事熔断机制”是保障措施,不是“退堂鼓”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