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最严限狗令”:在不禁养与限养间寻找共识

近段时间,围绕“养狗”一事而引致的纠纷,屡成热议。有关于狗咬人的纠纷,也有关于“限狗令”的讨论,一时间,如何文明养狗、如何建立文明养狗秩序,备受关注。

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发布的《关于规范中心城区养犬管理的通告》为例,一些规定引发治理思考。比如,严格限制遛狗时间,明确限定遛狗区域,详细规定狗狗出行装备等。这些较为具体的内容,有人支持,认为既文明又安全;有人反对,认为对养狗人“不友好”;也有人认为,规定执行的监管成本比较高。不同侧面的争议声音,说明养狗背后的治理难题,需要探索一条可操作、广接纳、更精准的解决之道。

人民日报评“最严限狗令”:在不禁养与限养间寻找共识

文明养狗,是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现代生活问题。想要一次性解决、一刀切搞定,确实很难。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治理过程中,养狗不是简单“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管”的问题,而是有着多方不同诉求的利益方程。这其中,主要包括养狗人的情感诉求,小区居民的安全诉求、卫生诉求,小区或公共空间的管理诉求等等。各方的诉求都有一定合理性,但这样的合理性却难以叠加出一个公约数,使得围绕养狗遛狗的矛盾时有发生。

群众有所呼,政策有所应,这是好事。不仅是昭阳区,杭州、文山、郑州等地都曾出台本地“限狗令”,也同时伴有支持与反对的声音。这说明,各地都在努力找寻破解养狗难题的办法,或是刚性约束,或是监管加码,或是文明引导。但无论是“硬手段”还是“软招子”,都因未能满足各方诉求而留下争议点,而实际的治理效果也有待在长时段中评估。由此不妨辩证看,在保持一定监管刚性的同时,倘若能保持适度的弹性,在养狗人情感和他人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才能够最大程度实现共赢。当然,这也极大考验着各地的治理理念与治理能力。

人狗矛盾,关键在于人。如果说制度约束是外力,那么文明观念才是内因。今天,以公共政策规范养狗秩序,规范的也是养狗人的行为,强化的也是养狗人的责任。文明虽是管出来的,但只要养狗人更多考虑公共利益,以文明的方式让宠物融入人居空间,也必定能为社区居民所包容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禁养,是为养狗人着想;限养,是放在公共空间中考量,这样的“宠物文明”才是人们期盼的公共文明。

养不养狗是个人选择,文明养狗则是应尽的公共义务。基于公共政策的治理,一头要拴好狗,牵紧“文明绳”;一头要管好人,守好“道德线”;中间要凝聚文明秩序、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有原则、讲规则,养狗遛狗才能与文明同向而行、与公众和谐共处。

(原题为《“最严限狗令”?在不禁养与限养间寻找共识》 作者 梁言品)

举报/反馈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29 字。

转载请注明: 人民日报评“最严限狗令”:在不禁养与限养间寻找共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