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法官讲新未保法如何护航

□ 本报记者 徐伟伦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未保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为“少年的你”撑起法律保护伞,给孩子们一个更安全、更温馨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

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为此,新未保法从原有的72条增加至132条,切实回应现实问题,全力弥补制度短板。新未保法中有哪些制度亮点?针对监护不力、沉迷网络、性侵孩童等社会热点事件,新法如何进一步织密法治之网,筑牢法律基石?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副庭长李晓丽。

“新未保法对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作出全面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等。”李晓丽说,针对留守儿童,新未保法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要求其委托具有照护能力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代为照护;无正当理由的,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照护。在确定被委托人时要“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且被委托人不得具有法律禁止的情形。

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与未成年人、被委托人至少每周联系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并给予未成年人亲情关爱。“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避免了因监护人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监护实际缺位的问题,着力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教育。”李晓丽说。

针对沉迷网络问题,新未保法从政府、学校、家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同主体出发,对网络素养教育、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预防和网络欺凌防治等内容作出规定,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其中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在网络欺凌方面,新未保法规定,遭受网络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

近年来,关于性侵害及校园欺凌的问题颇受关注。对此,新未保法明确,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在预防和处置性侵或者欺凌等问题上,新未保法特别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在制止和处置欺凌行为时,应及时对未成年学生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同时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引导。学校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新未保法还要求,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查询应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发现其具有前述行为记录的,不得录用。通过上述规定,在面对校园欺凌或性侵事件时,学校能够最大程度地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将侵害事件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及时降到最低。

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但未成年人往往出于恐惧等原因而选择沉默。对此,新未保法从强制报告的角度,进一步解决“发现难”的问题,比如明确了相关组织和个人的报告义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控告。

此外,新未保法强化了旅馆、宾馆、酒店等住宿经营者以及营业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营业场所等主体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进一步细化社会主体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职责。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非法侵害的未成年人本人,平时要与同学互助互爱,营造良好的同学关系。学会理性处理他人侵害,巧妙应对,不要以暴制暴,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学会积极沟通,提升自己化解矛盾的能力,将自己遭受侵害的事实及时报告给家长、老师,学会向不法行为人说‘不’,不做沉默的羔羊。”李晓丽说,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未保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政府和网络六大方面全面提升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化水平,旨在让保护未成年人有法可依。(徐伟伦)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31 字。

转载请注明: 听法官讲新未保法如何护航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