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电视剧,都爱拿“现实”来说事儿了。似乎有意要抵抗韩剧横行多年、不沾烟火气的幻想浪漫,用尽心力地给你描述着钱是多么美好、以及没钱又是多么苦恼。正在热播的《那年青春我们正好》亦不能免俗,在这个据说是描述80后“在理想与现实中迷茫、妥协与抗争的故事”里,“钱”这个字以绝对的主角形象出现,以巨大的魔力挟裹着人心、强撑着摇摇欲坠的三观试图告诉观众——那年青春我们正好!
首先请允许各位电视机前的80后观众,默默地心疼自己三秒。然后再看看,“那年青春”的我们,有“多不好”。
活在何静这样的老师手里,能学好真的是基因好!
这个出现在男女主角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女人,几乎一辈子都没说过什么正经话。为了巴结领导,顶着领导夫人的白眼和冷脸视而不见,谈笑风生的同时还不忘指挥自己女儿给一个看着就是街头小流氓的大龄复读生补习——别说是老师,相信任何一个好学生的家长,都断然不会接受这种耽误自己孩子学习的差事。
为了打击自己老公初恋女友的儿子,何老师几次三番公开指责自己的学生“上梁不正下梁歪”、“你爸进监狱了没人管教,你妈只顾着挣钱”、“只要你不给社会添麻烦,也就算功德圆满”……尽管有不少人觉得当年的老师对待差生就是如此恶毒,但是结合后来他屡次骂老公时候提起的“旧情”,仍然难免借工作发泄私恨之嫌。
因为私下开班补课被迫离开校园,何老师虽舍不得“人民教师”这个体面的身份,却也终于得偿所愿混入了“商界”。为了能给女儿攀个富贵亲,她对家道中落、初入社会的郭海兵冷嘲热讽、对跟自己丈夫几乎同龄的赵三殷勤谄媚,连当初被她定性为“人渣”的肖小军,也因为一个服装厂、一个酒吧的业绩,让这位何老师脸上有光,深感自己教育有方。
韩露疯狂、海兵无理,没发展成校园暴力实属万幸!
作为女主角刘婷的“闺蜜”,韩露几乎符合所有八卦狗血论坛里那种爆料贴中的闺蜜所有特征,友谊的小船一翻再翻:管你什么两情相悦,我喜欢的男生,你就不能喜欢,不然就翻;看海滨追你不置可否,我最讨厌你这装无辜的嘴脸,说话就翻;后来是赵三穷追不舍,你欲拒还迎态度不明,我不爽也得翻。顶着闺蜜头衔的刘婷,更像是她的假想敌,从被肖小军拒绝的第一次开始,这个基调就没法改变。
郭海兵作为公务员之子,拥有权势家庭叛逆子弟的诸多特点:拉帮结派当“老大”、兄弟有难都找他、惯吃霸王餐小摊主都怕……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刘婷第一眼之后,就立马改了主意要复读考大学,不得不感慨爱情的伟大。他和韩露互相看不顺眼,却在爱情观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我喜欢你你就是我的,你喜欢谁都不重要,我都跟他抢!
好在韩露并非校园大姐大,又好在肖小军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刘婷免去了遭遇太妹因争风吃醋而扯头发、拍照、录视频(同时那年代手机条件也不具备)的折磨;肖小军也因为有众多小弟而不至于被围殴攻击。这两个爱情至上的年轻人,看似为了爱情什么都能舍弃,但一个招人烦、一个惹人厌,让被他们喜欢的人倍感压力。
装嫩不用心,从服装到道具都在硬贴过去!
从电视剧开篇快速切换的几个镜头里,我们看到了《魂斗罗》、《拳皇》、《超级玛丽》等经典游戏画面。导演和编剧憋足了一股劲在告诉你:看好了啊,我们说的就是你们80后,这马上就要开始回顾过去。但是,从肖小军的拉风油头配钢丝箍、高旗的厚刘海、胖子的中分头造型中,观众们分别看到了小栗旬、都敏俊以及发福的郭富城,就是没看到曾经的自己。
如果说刘诗诗自带柔光的脸,多少还能让我们看到“青春”的痕迹,那么跟她配戏的朋友们,多少都有点装嫩的嫌疑。作为复读生的郭海滨,更是一出场就令人震惊,黄毛、烫卷的造型倒是融古通今,可是卫衣戴帽的时尚法则却怎么都像是韩流再兴后的事情。致命的一击是,当他晒出全套小叮当玩偶、并举起小静微微一笑时,屏幕里四散的都是一种逗弄闺女的气息。
北冰洋汽水换成了瓶装的Rio,主角们以这种方式告诉你成长就是,“我们不喝气泡饮料,改喝气泡酒啦”;肖小军和郭海滨走向“商界”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换了浮夸的印花衬衫和西装,似乎还不及高中时期的高腰、立领制服看上去洋气;韩露把自己的大歪辫换成挑染大波浪,高旗从都敏俊变成了五道口的理发小哥……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人设不合情理、感情输出“有毒”,那年青春为啥值得追忆?
对于80后而言,感触最深的时代记忆怕是“独生子女政策”,而刘婷家里一个人民教师、一个类似公务员,却理直气壮地多出一个看着比姐姐还老的弟弟刘刚,这种当年在很多“公家单位”都要丢工作的大事,似乎并未对这一家人产生多大影响。
肖小军的成功固然让人觉得深出一口恶气,但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投机取巧、牺牲兄弟等等手段上,甚至为了讨好赵三而骗约刘婷出门见面;虽然常常被夸有做生意的头脑,却并未实在表现出自己的商业潜力;他常常表达自己对钱的追求,是为了让身边的朋友过得更好,这种情谊看似感天动地却又经不起推敲:朋友何其多?你又能负责得了几个?
青涩美好的校园初恋、同苦同乐的同窗情谊、与老师的斗智斗勇,以及曲折中前进的奋斗经历、在否定中一步步找到信心,在迷茫中一点点找到人生方向……青春、励志本来有很多故事可以讲,像《那年青春》这样借着“现实”的理由,强调如此扭曲的价值观实在没什么必要。现实已经够让人无奈了,既然要追忆青春,何不多一点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