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定向降准到底影响了谁的钱袋子?
中新经纬客户端10月13日电(张芷菡) 十一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央妈”给大家布置了一道“假期作业”:自明年起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10月13日,中新经纬与微博财经共同举办的“财经V热评”活动中,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新经纬特约专家曾刚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中新经纬特约专家郭田勇,针对此次定向降准,为我们解题、剖析。
定向降准依据什么逻辑?
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被称为中国央行传统货币政策“三大法宝”,那么存款准备金政策究竟是如何发挥调控作用的呢?
郭田勇为在场观众解释道:存款准备金是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强制商业银行拿出一部分资金存在中央银行,用以控制可贷资金的量。存款准备金的下降,会使得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增多,因此常被市场认为是一种利好消息。
在过去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作为一项常规性的手段,相比之下,外国央行则很少将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常规性货币政策使用,如美联储几乎从来不动存款准备金这项政策。在曾刚看来,中国央行将其作为常规性货币政策与中国大的货币投放背景有关。“2003年开始我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中国央行为了对冲因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这部分货币投放,采用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锁定流动性,在避免流动性泛滥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那么这一次“央妈”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又是为了什么呢?
此次定向降准的目标和意义何在?
“央妈”说了,此次定向降准目标是要支持普惠金融,解决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对此,曾刚分析道,小微、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较高利率水平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导致的。在融资成本上行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资金贷给优质大企业,而越是小企业、越是弱势的企业融资就会越难、越贵。所以此次调整,是为了给中小企业释放更多流动性,助其发展。
郭田勇也认为,这次降准与此前几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都有所不同,“此前几次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多是从总量角度考虑的,比如控制因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增多,而此次定向降准针对普惠金融,对结构调整的意义要大于总量意义。”
根据市场预测,此次降低存款准备率大约会释放6-8千亿人民币,这与郭田勇粗略计算的规模大致相似,“这部分流动性的释放,一是有利于调整结构,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发展;二是有利于缓解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郭天勇称其为一石二鸟。
定向降准会不会是货币政策转向的前奏?
针对此次定向降准“开闸放水”,市场间已有讨论:这会否是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未来会不会走上宽松的货币政策?
曾刚的回答很简单:不会。他认为,目前我国还会坚持去杠杆,因此资金面势必不会过于宽松。但这也不意味着必须时刻都要“勒紧脖子”,适当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
“事实上,自2003年伴随我国外汇储备不断上涨,央行多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而近年来资本流出,按道理讲应下调5-10个点左右的存款准备金率,而我们调降却很有限。这次降准甚至比预期中的还晚一些。”曾刚补充道。
同时,我们注意到此次定向降准自2018年起才施行,“我预计很多银行都在成立普惠金融部门,给你三个月的窗口期,要看看你究竟做的怎么样。” 在郭田勇看来,这三个月窗口期大概也是“央妈”留给各银行关于普惠金融这场大考的准备期。
《财经V热评》是由中新经纬联合微博财经共同推出的系列财经沙龙活动。每期活动结合新浪微博财经话题榜当周热门Top话题,邀请中新经纬研究院知名专家,与主持人一起对话题内容进行分析点评,并与现场观众和网友互动交流。活动于每周五上午10:30在北京外研书店二层举行,并由中新经纬客户端同步进行网络直播。(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