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今世界上基建水平最高的国家,中国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我国是世界上出了名的“基建狂魔”,不管在速度还是成本控制上,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所以,在中西亚、非洲、南美、欧洲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我国基建队的身影。
而说到基建,不得不提到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由于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建筑都是钢混结构,它几乎也是现代建筑的皮肉,也难怪我们的都市被叫做“钢筋混凝土丛林”。
既然我国是基建大国,自然就离不开钢筋混凝土。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年均生产和消耗的钢筋混凝土达到了23亿吨,乃世界第一。不仅将第二远远甩在了身后,甚至还超过了全球所有国家产量和消耗量的总和。所以,中国人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需要钢筋混凝土的民族。
虽然我国需求高,也将钢筋混凝土运用得出神入化,但它却并非国人的发明。而钢筋混凝土又是如何诞生的呢?还请各位接着往下看。
提到钢筋混凝土,就不得不从它最原始的形态水泥讲起。人类进入水泥时代的时间并不长,其在19世纪初才出现,发明者是英国人约瑟夫·阿斯谱丁。
早年,阿斯谱丁只是一位普通的泥水匠,直到1824年,他无意中发现将石灰石研磨成粉,再往其中加一定量的黏土,之后掺水人工搅拌后得到了一种风干后极其坚固的建筑材料,而这便是如今水泥最普遍的制作方法。
阿斯谱丁的嗅觉相当敏锐,他预感这个东西即将引发建筑界的革命。于是,他在同年10月21日便申请了专利,同时,还在英国的Wakefield建了一座专门的水泥生产厂。
由于水泥的特性,其很快得到了业内同行的一致好评。阿斯谱丁水泥的名气很快传开,一下运用到了整个欧洲。
不过,随着水泥越来越普及,人们也发现了它的缺点,即抗拉强度太低。意思是只要水泥块体积足够大,其就会变得非常脆弱,极易断裂。当时甚至还发生了几起建筑物倒塌的事故,也是基于这点原因,30年多后,一位法国人站了出来。
这位法国人叫莫尼埃,是一位园艺家。1865年,他在用水泥修砌花坛时,为了防止被人踩踏,特意在水泥上插了铁丝网。除此之外,莫尼埃还在水泥里掺加了沙子和小石子等建材。
结果,如此建成的花坛抗拉强度大大增加,还更加结实。为此,莫尼埃还专门做了实验,发现水泥里掺夹铁丝确实能让其更加优化,这也是如今钢筋混凝土的雏形。
很快,莫尼埃就把这项对水泥的改进技术带到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其在当年的世博会上引起了轰动。而这届世博会也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这个人叫王韬,是我国晚晴著名的思想家,来自广东,也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博会的第一人”。
这次世博会上,王韬也见识到了钢筋混凝土的厉害。回国后,他很快向身边的同僚介绍,不过并没有引起重视。就这样,我国失去了一次引进钢筋混凝土的绝佳机会。
不过,该来的还是会来的。随着近代大量西方列强的入驻,他们在我国沿海城市修建了大量领事馆和欧式建筑,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据考证,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其修建于1873年。落成后不就,钢筋混凝土便在我国普及开来。
经过百年风雨,这个由英国人发明,法国人改进的建筑材料,俨然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刚需。记得当年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由于我国强大的基建力量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杜甫老人家的夙愿在千年后终于照进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