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广场、盖书屋 贫困村56名农民工反哺家乡

  成立基金,建广场,盖书屋……

  漯河贫困村56名农民工反哺家乡

  “把外出打工增长的见识回馈给家乡,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苗卉 文/图

建广场、盖书屋 贫困村56名农民工反哺家乡

  农民工义工小分队用捐赠的资金,为村民修建爱心书屋。

  9月底,中原大地秋意已来,绿色还没有散去。在漯河市临颍县郭庄村,一条条整洁通畅的硬化道路延伸至村民家门口,沿路而下,郁郁葱葱的绿树环绕着鱼塘,岸边坐着一排闲来垂钓的乡邻,一群孩子在不远处开阔的文化广场上追逐戏耍着……若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都想不到,如今这片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之地,去年还是一个垃圾成堆、脏乱不堪的废弃水坑。

  在一旁围观垂钓的村民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这可喜的变化得益于56位外出农民工回报家乡的“文化自觉”。

  一个不谋而合的反哺想法

  郭庄村是漯河市临颍县吴集村下辖四个自然村之一,2014年就被列为河南省级贫困村。由于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村子里的青年基本以外出打工为业。

  和父辈一样,学习电焊专业的郭广才2004年从技校毕业后,只身一人南下广州打拼。虽然早早在异地成家立业,老家的青山绿水却一直令辛苦奔波达七年之久的他牵肠挂肚,“过去‘乡下人’三个字是骂人的。现在农村真不一样了,空气好,环境好,我觉得比城市好,适合养老。” 郭广才说,“在外面待时间久了,我发现,和父亲那一辈的农民工不同,我们这代年轻人对于家乡更多的是眷恋,而不是逃离。”

  和郭广才一样,在外打拼的村民郭建成从北京又辗转到甘肃搞起了农业种植。走出家门的六年里,他有时会忍不住跟朋友们念叨离家太远了,“其实现在当个农村人挺好的,田间地头没那么大压力。而且是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有记忆、有乡愁。不是有句话叫落叶归根么?”

  “可能是心理上的贴近感,我们几乎是同时有这个想法的。” 郭建成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一个名为“郭庄高富帅文明和谐群”的微信群,原本是外出务工青年日常交流、谈心和缓解思乡之情的通讯工具。郭广才、郭建成加入了之后,这个群变成了回乡反哺建设新农村的交流群。

  一种来自乡亲邻里的期待

  从为村里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开始,凭着一股对家乡的热爱,河南漯河市临颍县皇帝庙乡郭庄村这56位外出务工青年不仅为家乡建起了文化娱乐场所,还义务劳动把旧瓦房改造成了图书室,让村里孩子有读书的地方,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当初给微信群起了这个名字,是出于一种调侃,可没想到后来乡邻们都叫顺口了,这竟然就成了我们的代号。”群主郭栓柱明白,这是乡亲邻里对他们这些外出打工者的期待和认可。

  “大家在外谋生,挣的是辛苦钱,但是这帮小伙子一心想着为村里做点贡献。一说起为老家做点事儿,热情都很高。”在漯河市临颍县吴集村党支部书记张广超眼里,他们已然成了村民心里的榜样和带头人。“尤其是外出打工多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幼。村里需要这些脑子活、见过世面又有想法的年轻人多关注,支持家乡发展。”张广超也十分支持这些年轻人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出力不在大小,都是对家乡的心意。”2016年年初,有人在群里提议,“我们在外打工见识了不少好的做法,是不是也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把好的做法也带回乡?比如成立个小基金,集中力量给村里办些事。”

  这个建议刚提出来就得到了所有人的响应和支持。从那之后,大家都自觉自愿地把“捐款”以红包的形式发到群里,起初每人每天捐5角,后来变成了每人10元,时间不长就累计到了3万元。而“一人少吸一盒烟,拿这钱为老家做贡献”也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我们的账目上捐钱和支出都有明细记录,必须落实到账,公布在群。”在漯河市开文具店的郭照杰有一些管理经验,他负责管理财务。一年多下来,他记下的四个账本,“这都是大家辛苦挣来的血汗钱, 每一分每一角我都会好好记下来,定期向大家公布。”

  一股为家乡做贡献的聚力

  资金一分一分地积攒了起来,把钱用在合适的地方很重要。2016年,吴集村修建文化广场的扶贫项目开始实施,由于一时找不到可利用场地,群友们主动请缨,又捐了2万多元,把一处水坑填平,把广场修建完成,同时还把村里一个荒废的鱼塘给改造利用起来。如今,这里成为了村民日常娱乐的休闲场地。

  在福建厦门打工的郭晓东对群里通报的村里大小事都格外上心。每次捐款,他都非常踊跃:“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在外打工时间越长,对故乡的感情就越深,想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家乡发生一些好的变化。”

  看到村子里留守儿童放学了回到家没事干,这56位农民工又有了新主意,把村里的三间破瓦屋改建成书屋,重新刷墙,布置桌椅板凳,换上新电线,还邀请了村里退休老教师为学生们辅导功课。

  就在上周,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李老师听闻此事后,还专门来到村子里给这个书屋捐赠了100多本课外书,孩子们都很开心。

  在村支书和驻村第一书记的支持下,微信群里在漯河市和县城打工的农民工还定期到贫困户家中义务劳动。“现在,家乡一旦有什么事,只要在群里一喊,大家伙都动员自己留守在家的亲友出来帮着干,而且捐钱的热情也比以前高涨。”看着大家越来越抱团,群主郭栓柱慨叹道,“刚开始有人不理解,但看到了大家的付出让村里也渐渐变好了,我们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让他们更加欣喜的是,驻村干部已经联系对接好,年底就能为文化广场配置一批健身器材;书屋也已布置好,再添几套桌椅,不出一周就能投入使用,让孩子们在书屋里安心学习。村容村貌有了改变,也有更多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希望加入。发稿前,郭栓柱告诉记者,在北京一工地上打工的郭申伟听到家人说起这些变化,也主动要求加入到群里,想为故乡的建设献一份绵薄之力。

  “我们吴集村还有另外三个自然村,郭庄的这个群目前作为试点群,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接下来我们会在其他村子里推广。”张广超说,一说到农民工,大家就会想着是弱者,但是郭庄村的这些小伙子绝对是精神上的强者。“这些力量凝聚起来,给我们村带来了很多精神上的变化。”郭栓柱说:“把外出打工增长的见识回馈给家乡,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9 字。

转载请注明: 建广场、盖书屋 贫困村56名农民工反哺家乡 - 楠木轩